« 返回前頁列印

基金 | 2020-11-24 05:00

梁文偉

疫苗與總統大選影響截然不同

放大圖片

近期美國大選及新冠疫苗研發現曙光,或將對美國經濟帶來顯著影響。然而,早在疫情爆發之前,美國便已陷入低增長、低通脹的環境。投資者需要從短期及長期的角度,分析這兩大事件的影響力。

廣泛接種尚需時日

雖然面臨法律訴訟問題,以及部分州份需要進行參議院第二輪決勝投票,民主黨拜登仍可能勝出總統大選,共和黨將持續掌控參議院。因此,未來白宮與參議院之間的相互牽制,可能阻礙美國擴大財政刺激措施。

然而,疫苗研發的進展無疑是正面消息。若更有效的疫苗早於預期正式面世,並能安排更多人接種,即使實現廣泛接種尚需時日,公共衞生與經濟前景仍將顯著改善。換言之,如果疫情危機能早於預期結束,短期內提振美國經濟所需的財政刺激規模將小於預期。就目前的情況而言,規模縮減的財政刺激政策更容易獲得參議院通過。

短期內,即使疫苗成功面世,美國仍亟需擴大財政刺激政策。目前美國約有1000萬人失業,有2100萬人持續領取失業津貼。

財政刺激措施受阻

雖然疫苗研發現曙光,但並不代表疫苗能立即面世,並解決短期的經濟挑戰。另外,即使明年能廣泛接種疫苗,失業的民眾亦不能立即重返工作崗位。接種疫苗對經濟增長的幫助尚需時日才能體現,因此在等待的過程中,美國經濟仍要依靠財政刺激政策的支持。

然而,我們認為未來進一步推出財政刺激政策的可能性已經降低。華府的政治僵局常令事態變得複雜。即使各個黨派都同意美國經濟需要進一步的財政刺激政策,但是各方對於政策的優先次序各持己見,很難制訂同時獲得參眾兩院支持的財政刺激法案。

儘管如此,美國仍有機會通過財政刺激法案。在國會分治的情況下,即使最後美國能夠通過財政刺激法案,財政刺激的規模亦將縮水。正因如此,疫苗研發傳出好消息對短期經濟前景至關重要。

政策需要相互配合

各種因素同時影響美國經濟的長期表現。過去10多年來,美國經濟持續處於低增長、低通脹的環境,我們認為,藉着長期且持續的財政刺激措施,美國才有望擺脫疲弱的經濟環境。另外,政策之間須相互配合,才能推動經濟長期加速增長,財政與貨幣政策必須以經濟再膨脹為共同目標。

然而,國會分治之下,長期維持財政刺激的機會較低,當面臨財政赤字與債務升高時,更有可能傾向緊縮政策,屆時要實現經濟再膨脹的機會將會降低。聯儲局會盡其所能,但聯儲局無法獨撐大局。若缺少財政刺激政策的支持,美國經濟重回穩定、高速的增長將面臨挑戰。

總而言之,如果有效的疫苗確定即將面世,即使選舉結果不利推出更多財政刺激措施,對短期經濟前景仍是利好因素。然而,早在疫情爆發之前,美國便已陷入低增長、低通脹的環境,因此若無法進一步擴大財政刺激的規模,疫情結束後,美國仍將面對這一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