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宏觀分析 | 2020-11-11 05:00

Hugh Briscoe

全球經濟復甦步伐不一

放大圖片

今年夏天本應是東京奧運會開幕的重要時刻,卻變成了全球經濟重啟的開端。環球經濟增長在第二季經歷重挫後,於第三季隨着各種抗疫措施的放寬及政策的支持而陸續出現反彈。7月至9月期間的環球年化增長預計超過30%,是有紀錄以來最強勁的單一季度增長。然而,即使出現如此顯著的反彈,全球GDP仍會較2019年底水平低4%。換言之,經濟尚未達到復甦水平。

新冠疫情的衝擊程度和影響範圍屬史無前例。有別於過往的經濟衰退,服務業在經濟放緩下首當其衝,一旦服務業未恢復正常,經濟仍未稱得上完全復甦。事實上,除非我們適應與新冠疫情共存,否則服務業將難以重回正軌。能否適應新常態取決於多種因素,其中包括安全而有效的疫苗供應﹑能減少嚴重病例和死亡人數的更佳治療方法﹑大規模測試﹑高效的追蹤系統及恒常的活動限制措施,例如保持社交距離﹑強制佩戴口罩及加強衞生水平。

復甦條件不一難參照

中國成為各經濟體在考慮疫情受控後方向的參考,因為自4月以來,中國的疫情一直維持穩定。製造業活動在第二季恢復,而服務業活動在上月亦大致恢復正常。然而,這個復甦過程未必能套用於其他經濟體,至少不能以同樣的時間表達成。首先,由於病毒遏制迅速,中國能率先重啟經濟活動,反觀其他大型已發展經濟體現時則正經歷第二波疫情。其次,財政刺激措施直接推動建築業,而其他地區的政策措施重點是避免企業倒閉和失業等經濟衰退帶來的後果。最後,全球對醫療用品等商品的需求令中國出口業受惠。

展望未來,我們認為短期增長前景的主要阻力來自更嚴格的病毒控制措施、就業增長偏低及服務業持續疲弱。服務業是一個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的來源,經濟持續疲弱將加劇失業和不平等的問題。雖然如此,仍有多個有利因素將推動經濟復甦,包括家庭儲蓄率偏高、央行的寬鬆政策利好金融環境,以及房屋市場估值(家庭財富主要來源)保持穩健。

短期通脹壓力輕微

在現時環境下,通脹迅速上升的可能性相當低。當疫情首次爆發時,市場對供應中斷的憂慮觸發通脹上升的預期。然後,當政府以強烈的措施應對嚴重的下行衝擊時,大規模的財政支出加强了通脹升溫的預期。不過,在過去6個月,我們觀察到通縮的趨勢卻愈來愈大,各大經濟體的核心通脹率相對於2019年底均有所下降。

產出缺口呈負值及勞動力市場疲弱,反映工資增長及廣泛的價格壓力將維持溫和。此外,上一次財政擴張說明,即使失業率低且增長穩定,也無法保證通脹。當前的經濟和勞動力市場制約令近年來有助緩解通脹的結構性因素有所增加,其中包括青年失業率上升、工資談判能力下降及科技進步。同時,疫情加快了遠程醫療、電子商貿、遙距工作及自動化等趨勢,並會改變全球經濟及勞動力的組成;失業者未必能重新獲得聘用,因為他們可能尚未具備這些工作所需的新技能。未來幾年,通脹率仍有機會因以下因素而上升,例如疫情過後財政支出力度仍不斷加大,以及供應鏈本地化。不過,正如早前曾討論過,目前尚未發展到那個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