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MPF | 2020-10-31 05:00

林冠良

強積金遠水如何救近火

放大圖片

最近市面上多了很多聲音要求提早提取強積金,相信最主要的原因是香港經濟持續變差、失業率上升,加上很多人因疫情開工不足令個人收入銳減,家庭經濟拮据所致。從政府在緊急時期對市民的援助的角度看也好,還是從發揮強積金功能的角度看也好,這年來發生的停工、停市、裁員等等的經驗,都應該為決策者帶來啟示,改善強積金的功能,加強香港的退休保障制度。

資料顯示,強積金有440多萬名計劃成員,平均每名成員賬戶已有21.7萬元,有6.2萬名成員已累積超過100萬元。個別行業員工收入減少甚至沒有收入,導致資金周轉不靈,但眼看着在強積金戶口內有十多二十萬元甚至更多的現金,卻分毫不能動用來應急。而政策當局卻說強積金為長線投資,可不斷滾存增值,應盡量於退休才提取,這些說話雖然原則不假,但是在陷入財困的供款人聽來就於事無補,甚至顯得有些缺乏同理心。

艱難時提取日後再還

假設某人家庭入息3萬元,每月必須開支2.5萬元,但因失業大半年,現在只能做些散工,積蓄也用盡,收入是以前的三分一。如果強積金有20萬元,提取5萬至8萬元應急,可幫助紓緩三四個月開支的負擔。等到社會經濟好轉,收入改善後再分期對強積金戶口還款,都算是自食其力。可惜現時沒有這途徑,十多廿年後才能用的遠水救不了門前的火。大家都明白強積金的宗旨是為了退休,要長遠和持續的把供款滾存,但是遇上失業停工而缺乏生計,生活彷徨,又拿不到失業救濟,更甚者引起家庭問題、致對政府或其他社群階層產生怨恨,這些最終也是社會成本。

創新改革增積金好感

每個人的退休準備是個人的責任,要市民重視退休計劃、認同強積金作為退休甚至是個人理財的組合,單單是宣傳和教育是不足夠的。坊間一句「強迫金」,另一句「蝕多過賺」,雖然不盡不實但已經深入民心,所以要發揮強積金長遠的退休保障功能,需要政府和積金局創新思維、有策略地改革改善,增加誘因令市民主動了解和樂意地對強積金供款。

具社保元素多用途戶口

除了現行的自願供款扣稅,要增加強積金作為投資、儲蓄、退休保障的吸引力,就要增加選擇性和誘因。作為其中一根退休支柱外,還可以更具創意加入社會保障元素,例如按供款人的工作或收入分類,政府在派錢或給予救濟時可以更精準地作出支援;另外累計權益可部分用作購房抵押、可借出部分作應急周轉、自願供款給予額外利息,甚至作為市民的投資戶口可以買iBond或抽新股等等。

上月有工會促請政府推出類似iBond般與通脹掛鈎,或有保證回報的強積金產品,一來可促使基金受託人減收行政費及提升回報率,二來保證回報比銀行存款利率高會有一定的吸引力,這已經是相對易辦的建議。官方和政策當局要突破思維慣性,用創意和承擔把強積金變成可用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