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 | 2020-10-19 05:00
周奐彤
新冠疫情不僅改變了大家的日常生活,而且令環球經濟天翻地覆。世界各地推出進取的貨幣和財政政策,應對突如其來的市場動盪,迅速穩住市場情緒,企業亦發揮其頑強適應力,在新常態下掙扎求存,推動環球經濟在4月開始從低位反彈。
外界相信第三季經濟會顯著反彈,但是歐美經濟如要回復疫症前的舊觀,很可能要待至明年,甚至是2022年。踏入2020年10月,是時候展望一下年底前的經濟走向,而左右第四季前景的因素,還是離不開疫情發展、政策取向和政治風險這三大因素。
貨幣和財政政策互補
隨着社交隔離措施和出行限制放寬,歐洲和亞洲個別地區似乎有爆發新一輪疫情的風險。因此,各國在重啟經濟的同時,仍要顧及疫情防控。在經濟方面,美國和歐洲等地區為家庭提供支援,帶動消費支出反彈。另一邊廂,中國的生產和公共投資正推動經濟重回正軌。
在往後的日子裏,各國央行仍需要與政府通力合作,才有望維持經濟復甦步伐。而在新冠疫情完全受控之前,政府將難以完全撤回其財政刺激方案。龐大的財政方案為各國帶來沉重的財政負擔,部分地區可能被迫削減失業援助和對商戶的支持。而且,計及各地本身的社會福利開支,以及稅收損失,未來6至12個月的財政赤字將會高企。
這意味着政府債券的供應增加,需要央行透過資產購買計劃來吸納,才能確保債券孳息率和公司借款成本穩定。如果各位投資者有印象,應該會記得在金融海嘯之後,聯儲局便花了十年時間,才開始縮減其資產負債表和加息。
政治非單一決定理由
除了政策前景,政治風險同樣不容忽視。美國總統選舉已進入最後倒數階段,不少投資者均在盤算選舉結果將帶來的影響,畢竟民主和共和兩黨在稅務、醫療,以至是外交政策上的取態都非常不同。
無論哪一位候選人當選,都需要獲得參眾兩院的充分支持,才有望推動重要政策通過。現在評估是否有一方能夠大勝,實屬言之尚早。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應對疫情和經濟挑戰,勢將成為新一屆政府的當務之急。
至於外交方面,雖然兩位候選人與北京互動時,採取截然不同的態度,然而無論選舉結果如何,美國在對華政策上很可能仍會保持鷹派作風。從長遠來看,政治並非決定市場走勢的唯一因素,潛在貨幣政策走向,以至是結構性的增長誘因,皆對經濟和市場影響深遠。
疫苗研發將成催化劑
我們預期低息環境將會持續一段較長時間,令創造收益的難度變得愈來愈高。在這種背景下,投資者可考慮以證券化債券、另類資產和高息股爭取合理回報。倘若疫情持續好轉和進一步穩定下來,表現相對落後的板塊可望急起直追,而疫苗能否成功研發,將會是股市持續向上的催化劑。
當然,投資者亦需要注視當前的風險。雖然短期通脹風險不高,但是各國政府和央行如在經濟復甦時,沒有撤回其經濟刺激方案,投資者便要將通脹所帶來的影響考慮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