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MPF | 2020-09-25 05:00

曹偉邦

疫情壓退休信心 及早規劃儲蓄

放大圖片

下星期便是中秋節,正所謂「一年容易又中秋」,但過去一年相信大家都過得絕不易,在疫情尚未受控和經濟不景氣的環境下,令團圓佳節也蒙上陰影,市民對今年的經濟發展不敢樂觀之餘,就連退休信心也受到打擊。

筆者早前在發布會上分享了公司今年退休信心調查的結果,數據顯示,全球經濟前景及新冠肺炎疫情是左右投資決定的關鍵因素,在環球不明朗的情況下,香港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和對退休前景的信心均受到打擊,表示自己沒有信心能實現理想退休生活的受訪者比例,較2019年(28%)的比例飆升至54%,幾近翻了一倍,反映港人對達成理想退休生活的信心轉弱。

退休資金仍有差距

到底港人對達成理想退休生活中的哪些範疇缺乏信心呢?一是退休年齡,二就是退休資金。根據調查,在職人士希望約在61歲退休,但計劃退休年齡卻稍遲,為61.9歲。另外,受訪者普遍認為需要439萬元才能達到理想的退休生活水平,但他們預料實際上只能儲蓄349萬元,由此可見兩者仍然存在落差。

對在職及退休人士而言,持續和穩定回報對實現退休目標至關重要,他們傾向選擇能提供下行保護的投資組合,減低可承受的風險、專注較長投資年期,並視下行保護為最重要的元素。惟受訪者認為,可供選擇的相關投資產品並不足夠,當中只有不足半數的在職人士認為市場提供足夠的投資產品,讓他們可在退休後創造收益,維持退休生活質素。

投資組合應提供下行保障

有59%在職人士和81%已退休人士認為,強積金/公積金的產品應該提供一定的下行保障,但只有19%的在職人士和24%的已退休人士認為,目前的強積金/公積金有類似的足夠選擇。

此外,在退休規劃及提取安排方面,雖然有逾七成港人都有明確的退休規劃,但值得留意的是,他們平均於38歲開始制定,而提早規劃有助改善退休生活。在退休後,受訪者明顯傾向只提取所得的利息,並把累算收益和本金保留於賬戶繼續滾存投資,主要原因包括發揮複息效應、作將來所用及成為獲得定期收入的一個來源。

從是次調查可見,港人在計劃退休儲蓄時,顯得力不從心,尤其在經濟不明的前景下,更表現無力。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筆者建議盡早開始規劃退休,並積極管理多元化的投資組合,同時可考慮將儲蓄的兩成配置於能提供可持續收益的投資方案,為日後的退休生活提供穩定的收益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