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20-04-02 07:00

【信報月刊】瘟疫倒逼轉型 重建「世界的香港」

放大圖片

曾幾何時,世界興起一股學習香港的熱潮,包括中東杜拜、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北韓新義州等等;今時今日,香港社會撕裂,官民關係勢如水火,深層次矛盾浮現,一場社會運動加上新冠肺災更如「最後一根稻草」,疫後如何走出困局?有學者建議,香港要認清自己優勢,回歸「國際線」,重建「世界的香港」。--本刊記者鄭雲風

每次提及香港經濟轉型,總有意見「潑冷水」指缺地、缺人、缺資源。事實上,有一個地方,比香港面積更細、人口更少,缺乏天然資源,卻有高端製造業、全球第三大煉油中心、強大再造水技術,市民收入中位數高香港近一半……,此地是相距約四小時機程的新加坡。

「香港資源優勝於新加坡,為何我們愈走愈窄,他們愈走愈闊?」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講師李家翹長期研究中港關係、政治地理學,認為分別在於「世界的香港」逐漸褪色,以及從政者意志強弱。

李家翹經常形容香港為眾多「線」滙合而成的「點」。當年受惠自由港措施,與各國頻繁交流,慢慢發展成遠東重要樞紐,本應立足世界,協助中西融合、開拓市場。遺憾的是,回歸後港府並未善用國際優勢,飯來張口等中央規劃,沒想過香港的世界地位愈高,反而愈有利中國發展。

「港府一直從世界中拉走自己」

結果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如果不只是配合國家規劃,香港選擇更多。」李家翹表示,發展「中國香港」與「世界香港」並非不能共存,關鍵是如何平衡,「政府不斷吹噓自己是國際金融中心,實際一直從世界中拉走自己」。

云云改變中,李家翹最深刻是香港在國際組織的位置。因《基本法》保障,香港能以獨立角色立足國際舞台,地位甚至比台灣高,但近年除了減少參與,同時模糊自己角色。他以APEC為例,香港擁有獨立會員資格,理應與別國平起平坐,如今卻刻意表現從屬中國,卑躬屈膝,不利展示香港獨特的國際地位,又斷言按此走勢,不足二十年將失去國際地位。

話音甫落,上月港府經常掛在嘴邊、連續25年蟬聯的「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首次遭新加坡奪走,報告指中港於貿易、金融、旅遊日益融合,經濟自由風險相應增加。

「上海、深圳都比香港進取,中央好期待他們提出新計劃。」李家翹說,改革開放以來,地方官大多根據本地優勢制定計劃,再尋求中央首肯;部分地方甚至「打擦邊球」,做了才算,爭取最佳政績。奈何港官不諳大陸官場文化,以為「做好呢份工」足矣,錯失「一國兩制」的靈活空間,「中央要管很多事,決定有局限。香港應主動游說中央,提出新思維,而非聽指令」。

原文請閱4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