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即巿股評 | 2020-03-30 07:00

【跨市博弈】今年熊市的後續破壞同樣驚人

放大圖片

回看2008年一場金融危機,股市暴瀉讓很多人驚恐,整個金融體系出現非常嚴重的系統性風險。金融機構以高槓桿買入大量令人眼花瞭亂的房貸相關結構性證券(抵押貸款證券、抵押債務債務、資產押債的商業票據等)。隨著違約率上升,抵押品價格大幅貶值,評級機構降低了這些結構性證券的評級,令金融機構因缺乏流動性而面臨破產。這就像在玩大型音樂椅遊戲,其中三分之一的椅子突然移開,隨之而來的是瘋狂的流動性爭奪。次按危機後信貸壓碎(credit crunch)及銀行業大災難(Banking Fiasco),導致整個金融系統幾乎是全面崩潰,並繼而影響外部經濟。

對筆者而言,今年的熊市和過去大不相同,但潛在的後續破壞性同樣是驚人的,為什麼?在今次新冠狀病毒(COVID-19)爆發之前,宏觀經濟正在持續增長,銀行有足夠的償付能力,可以說基本面總體良好。不過,今次疫情的破壞是直接影響「實體經濟」(real economy)。民眾被迫困在家裡;很多都不能如常工作,經濟活動更陷入停擺狀態。對不少企業和個人的財務都產生了重大的衝擊。實際上,也只有極少數人及企業會為如此罕見的狀況作出周詳的準備。

面對這場席捲全球的公共衛生危機,各國政府為干預疫情蔓延度,採取各樣隔離、人群限制和停止經濟活動,令企業被迫屏住呼吸,現金不繼消耗,直到生活恢復正常,但後遺症是資產負債表質素將肯定進一步轉弱。現在,各種規模的企業都將受到嚴峻的考驗,尋求在半停滯的商業環境中生存下來,但顯然並非所有企業都能捱過這次「寒冬」,尤其是缺乏流動性的中小型企業。當各主要經濟大國皆面對明顯的經濟收縮,接下來可以肯定的是,銀行系統將再次遭受打擊;然而,這是「果」,而不是「因」。

儘管採聯儲局取了史無前例的行動,推出無限量化寬鬆(QE Infinity)作為 endgame(終極之戰)。央行向資本市場注資4.5萬億美元,雖然可以大幅提升銀行系統在流動性充裕的狀態下運作,但這又是否對症下藥﹖極端寬鬆貨幣政策已帶來長期結構性的低利率環境,而因今次疫情所可能導致的經濟衰退,料更大規模的財政赤字貨幣化(debt monetization)將無可避免。更甚的是,如果政策未能收效的話,會否再有更加「瘋狂」的非常規政策出台﹖長遠下來會否種下更大的禍根﹖

家族辦公室投資經理

徐立言(本欄每周逢一、三刊出)

www.facebook.com/hsuly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