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宏觀分析 | 2012-10-21 06:00

Jan Poser

環球重債下場 - 金融壓抑

在上一期,我們討論過三種處理環球債務危機的辨法。今期我們會探討一個最可行的解決方案 — 金融壓抑(financial repression)。

金融壓抑

金融壓抑是第四種方案用以減小總體債務對生產總值的比重。當然,在去槓桿化的環境根本難以達致增長。但若果真正收益率比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落後,債務水平將隨著時間的過去逐步下降。這便需要各種政策配合,包括不會過分打擊增長的緊縮政策,溫和的通脹(1% 至 3%之內),以及息率保持在名義增長率以下(nominal growth rate)。這個策略目的是減少債務時,同時不會損害金融穩定。

歷史前科

金融壓抑早有前科,拉丁美洲國家在80年代初債務危機時,曾用這種方法去進行去槓桿化。但要數最突出的例子,莫過於二次大戰後的美國,從1945年開始至70年代,美國政府中期債券孳息一直低於增長率,使美國政府得以在20年間,把債務從1950年佔國內生產總值七成降至70年代的四成。

溫和但肯定的壓力

市場息率會反映基本因素的預測。事實上,在沒有人為操控的情況下,息率不會一直停留在名義增長率之下。倘若要操控的話,有數個途徑。首先,可製造對債券的額外需求。零息政策及央行購債是為了把孳息保持在低水平,鼓勵公眾及私營機構支持債券。其次是製造額外的需求,引入條例逼使銀行及保險公司持有「無風險」的政府債券,作流動性及償債能力。近期收緊「巴塞爾協議III」及「流動性II」條例,便激起對政府債券的額外需求。奧地利及法國等部分國家已動用退休基金增持各國政府債券,作為其投資組合中的一定比例。第三個可行方法是配售強制貸款或債券。作為拯救愛爾蘭的策略之一,就是用國家退休基金購買部分新債。

截然不同的效果

我們認為對於這個債務危機所引起惡性通脹或全球削債的機會不大。相反,全球經濟在未來數十年在金融壓抑的幫助下,將會逐步進行去槓桿化。但如此將會有一個財富轉移的副作用:慢慢從債主轉移至借款人、從存戶至按揭持有人、從未來至今天依靠退休金生活的人。雖然再分配效應很冷酷,但這仍是眾多選擇中最溫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