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理財方案 | 2020-01-17 05:00

馮時裕

【商品】玉米價欠上行動力

放大圖片

中美兩國本周正式簽署貿易協議,使涉及千億的經濟活動得以重展活力,對環球經濟帶有一定正面作用。本欄關注的商品價格理應從中受惠,整體價格水平可在2020年取得一定增長,現時尚可趁低吸納,期望年末賺取可觀回報。

然而商品供需各有特性,不可一股腦兒的預期普漲。情況就如上期分析的小麥,旁系的大豆和玉米價格表現不如小麥般理想,特別是於中國産量也不少的玉米,2019年第四季僅於370至410美仙間游走,全沒有因貿易關係改善,農作物出口恢復等有利消息,出現如小麥般的升勢。顯然除了一些共同因素外,玉米自身的供需條件等或帶有若干缺憾,使其慢人一步。

美玉米面對激烈競爭

從美國農業部1月發布對本土、中國和阿根廷等供需國的預估,南美主要産地巴西和阿根廷預期産量樂觀,阿根廷2019/20産量估算達5000萬噸,僅較去年度減少100萬噸,巴西産量更上升至1.01億噸,美玉米面對直接競爭相當激烈。雖然中美的貿易協議可確保出口有一定需求,巴西本土的畜牧業和乙醇提煉業發展也吸納了不少當地産出,惟宏觀供應數量龐大,美玉米不一定可就此分上一杯羹。

貿易糾紛有害無益

同時,因去年的貿易糾紛,美玉米失卻不少巿場份額,使其2017/18的統計出口、2018/19和2019/20的預估出口量,按年收縮至24.38、20.65和18.5億蒲式耳。即使美農民耕種玉米的土地面積在同期回落至9000萬英畝以下,期末庫存的估值在2018/19仍輕微上升約0.8億蒲式耳,至22.21億蒲式耳,顯示美本土玉米消費增幅無法抵消出口的縮減。美農戶正面對前無銷路後有積谷的困局,正好解釋美玉米價格不振的現象。

至於需求方面,眾所周知中國答應購買更多的美國農産品,而非洲豬瘟疫情的消退和中國豬農的存欄積極性增加,對美玉米出口有正面作用。但從國內消息所聞,國家對農産品入口的配額未見明顯調整,且國內玉米産量巨大,牧農和工廠等於國內貨源充裕,在巿場機制下,試問下游消費為何因應國家政策積極而使用美入口玉米,拉升價格?

至此,可見玉米價短期欠缺有力因素推升價格,或許美滙的轉弱可助提升美玉米的吸引力。但從今昔局勢的變化看,相關進度預期緩慢,玉米價頂多是反覆緩漲。

 

作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並未持有上述投資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