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分析 | 2019-11-05 05:00
良言共享 王良享
5月初筆者在此撰文(5月7日的「美聯儲保險性減息大條道理」)指出,美國聯儲局在特朗普宣布對中國的2000億美元進口關稅從10%提高至25%後,就會啓動減息「機器」,因為美國的增長一定放緩,聯儲局主席鮑威爾需要使出「Powell Put」以填補總統特朗普撤走「Trump Put」的缺口。美國在財政政策到樽頸時,聯儲局責無旁貸,減息及買債是唯一已知必勝板斧,保持財富效應,加強消費及投資信心,保障經濟增長接近趨勢(Trend Growth)。
最新減息浪費彈藥
最終,聯儲局於7月底開始減息0.25厘,亦在9月19日及上周三再分別減息0.25厘。筆者認為,聯儲局反應仍嫌偏慢,6月初公布的新增職位已經下跌至7.5萬個、5月份Markit製造業PMI亦已跌至31個月低位,聯儲局應該於6月20日的議息會議就開始減息。聯儲局遲了一個月減息,並非無關痛癢,因為市場開始害怕減息來得太遲及太少,引致10年期國債孳息率出現墮崖式下跌,最低1.46厘,孳息曲線倒掛,經濟將步入衰退之說此起彼落,避險情緒高漲下,美滙指數高見99.7。
亦因為聯儲局遲了減息,令她不可以太早剎車,在沒有選擇下於上周三作連續第三次減息。其實,上周三聯儲局的減息已變了「畫蛇添足」,有浪費彈藥之虞。雖然聯儲局試圖以更改聲明措詞營造「鷹派減息」,恐怕事與願違,10年期美國國債孳息率在上周三減息後仍急跌0.14厘。
市場相信僅美方受惠
10月初筆者在「中國A股與美股10月看升」一文中曾指出,美國12月有沒有減息,端視乎中美貿易協議能否在12月前有階斷性的簽署。至筆者執筆時,縱然智利取銷了G20峰會,中美似乎仍積極籌劃於11月中在美國簽署第一階斷協議,支持中港美三地股市。自10月8日至上周五,美國標普500升幅為6%、香港恒生國企指數升幅為4.7%,反而中國滬深300指數升幅得3.5%,但中美終於臨近簽署協議,為何A股不能爆升?
筆者認為,由於市場預期第一階斷中美協議的得益方將是美國,而美國貨幣政策亦只可鬆不可緊,形成風險資金一面倒投向美股;至於中方所得可能只是美國承諾關稅維持現況,華為與其他於實體清單中的企業仍不被包括在第一階斷協議中,反而是中國金融市場開放將會提速,外資直接與中國企業競爭,因此,有協議的消息在中國股民心中不被視為是「大利好」。如果以短期回報為目標,筆者絕無異議,畢竟若分階段立約,與美國國家安全牽上關係的事最為棘手,所以最終回合協議可能須待明年第一季尾才可達成。
有鑑於此,筆者於前兩個月都建議關注中國「內需」板塊,以衣、食、住、行等「舊經濟」板塊為短期目標,以電商為輔,新經濟企業則作長線部署。不過,上周MSCI指數公司公布,將於11月7日對旗下指數進行半年度檢討,當中包括把內地A股納入因數由0.15增加至0.2,可再次證明A股在國際間的認受性在提升當中。
投資中國股權才是王道
至於近來美國傳出政府將限制退休基金及州、郡政府投資中資企業,認為這樣做是出錢給別人侵蝕美國企業,這是個石器時代理論。誰都知道,美國政府寧願負債纍纍,都不願意讓中國企業擁有美國公司的「話事權」;反之,難道美國就只甘心於買中資債券,借錢給中國企業,而不想對將來中國發展的回報分一杯羹?周末美國民主黨眾議院領䄂佩洛西明顯又捉錯用神,宣揚仇視中國理論,認為美國應該聯同歐盟進一步孤立中國,無疑是進一步故步自封。
未來20年,投資中國,股權方是王道,以現今美國基金所持中國A股只約為總市值的1%來衡量,將來要與國際投資回報指標看齊,實在要加把勁,否則,美國作為環球資金中轉一哥的地位遲早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