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2 17:44
環球保護主義抬頭,中美漫長的貿易談判雖達成首階段協議,市場擔憂敲定簽署實質協議仍可能存在變數,樂觀情緒快速消散,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國際不景氣與本地社會事件籠罩各行各業。特區政府已主動連番出招協助中小企業過渡難關,同時向個別資助計劃加碼注資,也重新檢視及提升所有現有資助計劃的使用效能。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強調,港府多年來為企業制定的支援措施,仿如形成了一個尋寶圖,讓企業作為參考,從中尋找出路,而現階段最重要是要協助企業開拓新市場。
全球兩大經濟體對撼,扭轉了環球市場的經濟走勢。目前,全球多個具規模的國際金融機構,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世界銀行,以及世界貿易組織都先後多次調低今明兩年全球的經濟增長(GDP)預測,最差的是2.9%,最好的也只有3%左右,有關預測或將再度下調。
中小企佔本地企業超過98%,僱用人數佔全港就業人數45%,是香港經濟的中流砥柱。邱騰華表示,香港致力發展高端服務產業,如財金、法律等專業服務公司一般只有數十人,這些中小企業當遇上外圍經濟吹起逆風時,往往因其緩衝或議價能力較少,會首當其衝受到影響,「其實員工就是中小企的生產工具,正因為中小企所僱用的人數較少,其經營成本通常是人工、租金,之後才是機器和設備,而租金是較困難一下子減省,然而人手是服務業最大的資產,越專業的公司就越依靠他們,所以中小企最不希望見到的是減省人手。」
逾40個基金提供350億元資助額
資金流轉是中小企最經常遇到的問題,中美貿易摩擦對直接參與貿易的香港中小企來說,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訂單減少,收入下降,繼而觸發資金周轉困難和進出口風險上升;因此,港府從出口保險出發,以及為中小企提供信貸保證,邱騰華說:「如果中小企要尋找出路和轉型,便需要向銀行借貸,所以原先政府在『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下提供的八成信貸保證,已由最多只能借出1,200萬元,增加至目前可借出1,500萬元,還款期更由五年延長至七年。此外,收取的擔保費用也減免一半,直接減輕企業的借貸負擔。」
香港企業一向以靈活見稱,美國生意減少,不少企業已鎖定新興市場。邱騰華指出,為鼓勵企業放眼「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及東盟等新市場,港府於過往數年間,已推出了多項支援措施,包括向「BUD專項基金」及「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注資,總承諾注資額達55億元。邱騰華說:「我們主要目的是為企業升級轉型、開拓市場、建立品牌提供支援資金。政府目前共有40多個針對中小企等不同的基金,資金共達350億元,可供中小企即時申請。企業可以研究一下,看看這數十個基金,不難察覺當中已形成了一個尋寶圖,中小企只需檢視現時在那一個範疇上符合基金的申請,其實可能可以幫助到企業渡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