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基金 | 2019-10-14 05:00

傅雲杰

【亞洲】宏觀環境續利好亞債

放大圖片

在環球經濟疲軟之際,中國經濟基於結構和周期因素而放緩。面對環球經濟同步放緩,中國決策官員認為,透過貨幣貶值為國內生產商提供喘息空間相對合理。然而,由於銀行仍對貸款取態審慎,融資依然是小型及微型企業面臨的主要挑戰。

中國政府繼續重申「維持六穩」:穩就業、穩外貿、穩金融、穩投資、穩外資、穩預期。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額度可能提高,以支持基建投資項目。普通和專項債券發行額均已達到3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出的年度長期政府債券額度的88%。

區內央行減息未雨綢繆

隨着政策官員致力抵消負面的外在因素,為國內經濟增長動力提供支持,預期寬鬆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將再度成為焦點。亞洲繼續支持環球經濟增長,單單印度和中國便貢獻了環球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幅度的55%。

菲律賓中央銀行對2019年和2020年的通脹預測分別由2.7%減至2.6%,以及由3%減至2.9%。關鍵動力在於經濟增長憂慮,因此菲律賓央行在8月的減息是「未雨綢繆,應對環球經濟增長疲軟相關風險之舉措」。儘管出口表現放緩,但進口疲軟為淨貿易帶來正面貢獻。

印尼中央銀行把其7天逆回購利率下調25個基點至5.5厘,指此舉為「未雨綢繆」,以助維持未來增長勢頭。印尼央行承諾繼續推行寬鬆的政策組合,及對寬鬆的宏觀審慎政策持開放態度。由於消費穩定和投資逐步回升,印尼經濟增長有望從2019年的5.1%,輕微增長至2020年的5.2%。

上述因素有望利好亞洲本地市場的存續期;G10市場孳息率下跌,預期將出現更多風險事件,亦為此市場帶來支持。由於經常賬狀況強勁,加上國內儲蓄增加,大部分市場的本幣債券亦表現堅韌,除了印尼明顯不同之外。儘管如此,外滙將持續波動,潛在風險事件或會推高美元,例如歐洲央行放寬政策和英國「無協議」脫歐。貿易緊張局勢和去全球化,將對環球需求構成壓力,亞洲亦無法在這廣泛弱勢中幸免。

區域貿易具增長潛力

然而,隨着愈來愈多製造商採取「中國加一」的生產模式,亞洲將受惠於逐步地區化,這將讓中國保留產能,但同時帶動中國以外的亞洲市場進一步擴張。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數據顯示,亞洲區內的貿易額增加,明顯反映有關趨勢。在2017年,環球41%海上貿易源自亞洲區,其中61%以區內市場為目的地。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還創造了環球第三大自由貿易區,預期透過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進一步推動的區內貿易。

鑑於增長勢頭疲弱、能源價格上升和經常賬盈餘回落,亞洲外滙受到的支持力度持續減弱。雖然宏觀環境仍然利好亞洲債券,但投資者看來並無高追入市,只是審慎逢低買進。在環球貿易前景未明下,美國聯儲局立場溫和,對亞洲固定收益資產的強勢提供支持,而通脹下跌為亞洲央行放寬貨幣政策締造顯著空間。市場對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信心繼續成為亞洲地區增長動力的關鍵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