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19-08-01 00:00

藝文評論 黃獎

人性醜惡又如何?

放大圖片
大家常常用「羅生門」一詞來形容人人講大話、真相撲朔迷離的現象,沒想到,這個詞本身就已經是一個誤會。原來,《羅生門》是芥川龍之介於1915年發表的短篇小說,以一個失業漢在餓死與當強盜之間的抉擇,揭示出世人在行惡時,把自己合理化的心理變化。 到了1922年,他寫了另一部小說《竹林中》,以一件命案開始,強盜多襄丸被捕,直認自己殺死了一名武士;不過武士的妻子作供時,又稱丈夫由她所殺;最後,武士的靈魂透過靈媒來自述,卻說是自殺的,很明顯,3個人各自都有撒謊的自私理由,也闡述了「人言不可信」的主題思想。 然後,名導演黑澤明在1950年糅合了兩個故事,拍成經典電影《羅生門》,由於內容側重了在《竹林中》的部分 ...

(節錄)全文共109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