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其他 | 2012-09-25 06:00

良言共享 王良享

黃金仍逢低吸納

究竟黃金是「避險資產」,或是「風險資產」,過去四年內,實在是眾說紛紜。

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後,當風險溢價上升時,美元就上升,股市下跌,歐豬國債孳息升,基本金屬與油價亦下跌,本屬正常反應。由於黃金買賣以美元計價居多,故此短暫性美元強勢,亦令金價回吐,似乎合乎邏輯。不過,大家請注意,2009年9月雷曼倒閉後,金價曾經在一個月內從910美元一盎斯下跌至682美元一盎斯,跌幅為25%,其後展開了一段長達35個月的上升周期,至2011年9月最高見1921美元一盎斯,升幅達1.8倍。

現在回頭一望,大家醒覺,原來2008年美匯上升,並不主要因為避險需求,而是因為風險資產價格急降,加上當時投資桿杆比率非常高,環球資產以美元計價者佔多數,在缺乏美元頭寸下,美國利率被推高,三個月美元銀行同業折息高達4.8%,投資者借不到美元,惟有沽非美資產補孖展,或拆倉止蝕,形成滾球效應,由此而拖低金價。其後央行爭相印鈔,鈔票自然不值錢,黃金發揮保值與交易的屬性,固然上升。

歐債危機高峰期的2010年6月,及2012年5月,金價分別下跌8%與11%,而2011年9月份金價從歷史高位的1921美元下跌至1522美元,則是因為德國倡議B計劃,可能踢希臘出局所致。總括近期幾次金價回調,都由歐債問題觸發,同樣是投資者憂累「信貨緊縮」,借不到錢而先行離場。

5月中筆者在此撰文指出,黃金「避險」屬性並無消失,當時急跌5%至1530美元純粹是因為市場恐怕「信貸緊縮」出現,令流動性消失,爭相「套現」所致,黃金的基本面仍佳,當時所持理由如下:

1) 各大工業國國債水平偏高,滅赤的緊縮措施又引起甚多民怨,且導致政府倒台,紙幣長期價值受懷疑,黄金是紙幣的最佳代替品,尤其是央行外儲的配置中,增加持金是大勢所趨;

2) 美國經濟雖略有起息,但勞工市場仍疲弱,房市亦缺乏上升動力,聯儲局推出QE3的概率仍高,加上日本及歐洲都會加強向市場注資,資金泛濫引致長期通脹高企,支持金價;

3) 雖然歐債危機與中國經濟比預期較大幅放緩,引起市場避險情緒回升,令美元整體走強,拖低金價。但買美元避險只會是短期策略,美國國債水平接近國內生產總值的100%,而分裂國會又增加美國削赤方案通過的難度,美國雙赤持續,美元長期走勢並不樂觀。

四個月後的今天,金價回升至最高1787美元一盎斯,比5月份高17%,各國央行再印鈔,且無限期與限量,鈔票更加不值錢,央行更保證盡力維持借貸市場「正常」及低利率,因此黃金仍屬逢低買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