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分析 | 2019-08-02 05:00
何如克(Robert Horrocks)
地緣政局持續緊張,貿易爭端揮之不去,環球經濟指標轉弱,反觀美國的經濟數據良好、通脹低迷,加上減息預期升溫,令當地投資成為金融市場的亮點,同時限制了投資者對亞洲股票和債券市場的興趣。
其實這個現象並不奇怪,亞洲過往予人印象總離不開市場波動。傳統智慧認為,亞洲經濟由出口主導,區內官員在面對強美元,以及美國減稅和工資增速偏低所帶動的盈利增長,均表現得束手無策,令投資者對亞洲區的資產為之卻步。
中國影響延至東協中歐
目前的估值水平反映市場認為「親資本主義/反勞工政策」,在沒有引發經濟或政治反彈下可望繼續存在,又認為亞洲國家官員不太願意推出財政和貨幣等政策,相信美元會持續強勢。市場似乎認為一切也照舊上演,並且依據市場動量作交易決定。
但從筆者觀察所見,目前情況卻略有不同。我們看到中國在東協和中歐地區的經濟影響力逐漸擴張,現在更伸延至意大利和希臘等國;我們也看到在企業作出調整,以規避美國徵收關稅,同時在區內加快擴建生產基地。簡單來說,我們看到一個能夠適應這種易變情況的區域,在區內不單沒有建立起經濟保護主義,反而能透過緊密的經濟合作來打破壁疊。
美國棄全球化中國崛起
這讓筆者愈來愈感受到市場正在加壓,並且迫使環球市場出現變化。經濟似乎不太可能迎來一個嚴重的衰退,但我的確認為市場將會因為自滿而有所動搖。畢竟,這個經濟擴張周期已經歷一段長時間,容許政策錯誤的空間有限。
然而,貿易爭端同時為投資者帶來了機會。這並不是因為問題會迅速而全面地解決,事實上,美國和中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可能仍要持續一段時間。機會來臨是因為市場的反應遠超貿易政策的實際影響,這情況在中國股市尤為顯著,內需股便莫名其妙地受到疲弱的市場情緒打擊。事實上,單是滿足國內的消費需求,企業仍有充分的盈利空間。而且,透過鄰國間的經濟和政治合作,更有機會可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同時提高地區的生活水平。
在數年前,若大家認為美國將要背棄全球化,而且中國將要擔當起跨地域經濟合作的角色,似乎是天方夜譚。但這就是我們目前的處境,全球經濟的領導地位可能已經易手。憑藉這一戰略重點,亞洲經濟的前景,看起來較新聞報道所形容的亮麗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