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宏觀分析 | 2019-07-24 05:00

Shamik Dhar

工業革命年代數碼版

放大圖片

不平等情況不斷加劇、工資增長不振、政治立場分歧的當前局面,可能早有先例。

在工業革命時代的最初數十年間,工資增長顯現出怪異的發展。十八世紀的最後數十年間,英國社會借助蒸汽動力而把工人的生產力推向新高峰。然而,此一進步未能令這些工人的工資獲得相應調升。

工資增長落後生產力提升

根據Nick Crafts和Knick Harley對英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估計,機械化令每名工人產出量在1780年至1840年間增加達46%。同期,Feinstein的實質工資指數僅上升12%。縱使每名工人產出量增加,但平均實質工資大致不變。直至1838年,亦即工業革命開始的60多年後,產出量與工資增長間的差距才開始收窄,現今工資增長與生產力改善大體上同步發展的現象才得以確立。

然而,英國工廠東主在同期的資本積累導致了兩大結果:一方面,有關資金被用作投資於創新產業及額外產能,從而推動工業革命的下一階段;另一方面,社會上出現了貧富之間的重大不平等現象。

德國社會科學家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注意到這個鴻溝。他在1844年發表了一部極具影響力、題為《英格蘭工人階級狀況》的研究著作,讓大眾關注到此社會現象。

他在該書中寫道:「自《1832年改革法》至今,英格蘭最重要的社會議題一直是工人階級的狀況,他們是英格蘭人民中的絕大多數。這些數以百萬計的無產人士,昨天賺到的今天都必會花光,前景到底會是怎樣?……英格蘭的中產階級,特別是實業家,往往對工人的困苦置若罔聞。他們的致富之道無非是剝削一大群貧苦的受薪者,亦以他們最為漠視工人的生計。」

在該書發表的3年後,恩格斯與馬克斯共同編纂了《共產黨宣言》,而往後的事大概都眾所周知。

僅一小撮人可受惠

在一個半世紀之後,我們似乎可以提出這個問題:社會是否正踏入十九世紀英國工業革命年代的「數碼版」,現時是否出現着類似的「恩格斯停頓」?

我們認為,這個問題的確值得探討。事實上,正如十八世紀末年的英國紡織工人一樣,現今的普羅大眾都不得不盡力迎合科技迅速發展所帶來的難以駕馭的變遷。這些變遷在昔日關乎的是蒸汽、煤和鐵,現在則牽涉到數據、人工智能和機械人。

與往昔的工人相似的是,今天的打工一族即使因為科技進步而提升了生產力,他們未能真正從自身勞動中獲得明顯的回報改善。與第一次工業革命早年情況同樣相似的是,得到日益增加的利潤份額的是生產方式擁有人──設想在現今的生產方式是演算法,而在過去,那是紡織廠。當然,若細看來自美國的數據,便能看到一個非常清晰的訊息:在最近數十年間,工資增長並未追上生產力的提升。另一個情況亦顯而易見:一般只有一小撮較高薪資的人,而非廣大群眾,會享受到生產力提升所帶來的好處。要斷定這是否全因科技變遷所致,或是可能亦涉及其他因素,目前也許言之尚早;但以上的種種觀察的確讓人不禁思量,我們是否或許能「鑑古」而「知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