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基金 | 2019-06-26 05:00

祈連活(John Greenwood)

莫迪連任掃除結構性改革障礙

放大圖片

5月份印度印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成功連任,為這位當地其中一個最具魅力的領導人進一步推行結構性及宏觀經濟改革掃除障礙。

總理莫迪曾於首個任期承諾打擊貪污,減少特殊利益人士的影響,同時嚴打逃稅。為實現相關目標,他提出就未申報的收入實施稅務特赦,並於2017年推行全國統一商品及服務稅,以取代過多容易讓地方官員從中取利的地方稅。此外,他亦於2016年頒布房地產法案及一項新的破產法。這些改革相當成功。而當中不大成功且產生一定負面影響的決策,是他於2016年11月8日令人意外地回收逾三分二的印度貨幣。貨幣回收的問題在於這只解決貪腐的表象,而非大量和複雜的規例而引致官員及政客貪腐等根本原因。

GDP仍保持增長趨勢

儘管2018年第一季國內生產總值數據表現不甚理想(按年增長5.8%),但印度仍是世界增長最快的經濟大國之一。與此同時,儘管受到政府及其他各方批評,但印度儲備銀行仍於過去十年取得顯著成果,將通脹降至低單位數區間。通脹降溫已有助改善國際收支平衡並推動盧比表現。其中主要問題是太多政府操縱的補貼及價格,一旦失去監管,儘管未必出現實際的通脹,但公布的通脹數據都將不合理地走高。

由於投資驟降,加上出口增長由財政年度內首6個月的約14%大幅降至下半年的僅3%,按開支基準計,2019年第一季實質國內生產總值按年增長放緩至5.8%。按總增加值基準計,增長放緩至5.7%,此乃由於農業及工業表現疲弱(製造業僅為3.1%),但服務業仍表現強勁,以8.4%創出新高。總體而言,相比於許多其他新興經濟體,印度仍保持強健的增長,但這主要源於主人口優勢,而生產力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的佔比仍然很少。

加強銀行監管力度

印度的銀行主要為大型國有銀行,其中許多在過去十年的大部分時間裏存在不良債務問題。國有制無疑令這些銀行更易受到政治的影響,導致逾期貸款「長青」,進而侵蝕資本。2014年以來監管部門加強管理是2011年至2017年信貸增長放緩的原因之一,銀行信貸增長已降至25年來的最低水平。不良貸款問題導致國有銀行資本比率偏低,因此隨着銀行監管力度的加強而規避風險。

自2017年5月以來,銀行信貸增長於2019年6月初溫和增至12.4%,但增長動力遠遠稱不上是全面復甦。首先,非銀行金融公司行業亦面臨危機,因此削弱了總體信貸需求。此外,印度儲備銀行的貨幣政策在達致通脹目標方面取得巨大成功,這就必然暗示貨幣及信貸增長的上限將大幅收緊。因此,銀行年信貸增長不大可能大幅擴張至15%以上。

通脹指標持續下行

過去十年,印度通脹已隨廣義貨幣(M3)增長的放緩而顯著下降。央行於降通脹方面取得巨大成功,CPI通脹已逐步降至政府及印度儲備銀行對2016年至2021年議定的2%至6%的目標區間。

自2016年12月起,整體通脹平均僅為3.5%。在我看來,這是2016年底M3增長由每年逾20%減少約一半至10%的直接結果。未來面臨的問題將是印度儲備銀行能否將M3的增長維持在15%以下。然而,除非官方控制的價格及其對CPI通脹指標的暫時性影響意外增加,考慮到過去幾年M3持續放緩,未來兩年的通脹不大可能超過印度儲備銀行2%至6%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