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中國 | 2019-05-14 15:10

洪灝

中美貿戰 作最壞打算

放大圖片

讓我們假設貿易談判是有限次的、連續重複的博弈,並忽略政治影響和意識形態差異。參與博弈的每一方都是在考慮到對手的行動後,作出自我經濟利益最大化的選擇。由於建立有長期約束性的合約似乎不易,這或不是一場合作性很強的遊戲。

為了最終贏得這場博弈,參與者可以通過「戰略性舉措」來確立其博弈策略的可信度。這樣的舉措「通過影響對手對自己行為方式的預期,最終使對方在博弈遊戲中作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也就是說,通過約束自己的行為來限制對手的策略選擇」(Thomas Schelling,The Strategy of Conflict,1960)。通過限制自己的選擇來實現自己目標似乎是反人性直覺的。但這恰恰是這種遊戲的正確玩法。這也正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周日所做的。他使單方面增加關稅迅速地既成事實,讓中國別無選擇。

如果我們將Stackelberg博弈模型應用於連續遊戲,那麼我們會推論出,理論上,中國當下理性的策略是與美國合作達成協議【圖】。從本質上說,這是一個教科書中考慮到美國的「戰略性舉措」,中國獲得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博弈策略。這個maximin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最差情景裏中國的收益,並避免災難性的損失。如是,理論上特朗普的談判邊緣政策表現出的可信的威脅,似乎反而有助於雙方最終達成協議。



以上的分析聽起來似乎有道理。但是這種博弈分析有許多局限性的假設:其中之一是每個參與者都是理性的。然而,在當前緊張的情況下很容易讓人失去冷靜。同時,分析僅限於短期得失,衡量成功與否的尺度完全功利性,並忽視了產業鏈的重新安置、外國投資者信心的喪失和潛在的資本外逃等長期影響。此外,在這樣的遊戲中,雙方的制勝戰略實際上是「一報還一報tit-for-tat」的──互相投桃報李。在這輪談判之前,雙方確實都曾表現出推遲關稅和加速改革開放等,努力達成協議的協作舉措。但現在緊張局勢出乎所有人意料地開始升級。

以上博弈分析中教科書之外的局限性,已經開始表現在風險資產價格的技術圖形中──它們看上去都很「熊」。例如,美國大豆期貨已經跌破了2018年日益惡化的談判中所見到的支持位;恒生指數的長期支持已經轉為短期阻力位;人民幣正再次跌向2016年底時見到的「股災」後的低點。我們在此僅舉幾例。這是一個賭注高昂的遊戲,並有可能改變經濟週期的軌跡,重塑世界秩序。之前我們將合意的貿易談判結果作為我們的基準情形,並將談判失意作為一種風險情景。雖然我們對談判仍然保持樂觀的希望,並在理論上有很強的邏輯支援,但市場仍在提醒,從短期風險控制的角度來看,我們也不能不做最壞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