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專家評論 | 2019-04-25 08:30

黃漢成

招標形式欠透明度 拍賣土地可重推

放大圖片

過往招標發售形式多見於豪宅或工商舖等大銀碼物業,買家大多聘請專業人士評估物業價值,然後才決定落標金額;然而,近日連中小型一手住宅新盤亦以招標形式發售,其中因資訊欠透明度,小市民買家變相買貴樓,因而引起廣泛關注。

早前地產建設商會已主動與會員達成共識,表示全新非豪宅樓盤,首批最少會有兩成單位以公開形式發售,而各項優惠細節,亦會於樓盤網頁上載,而銷監局日前更表示,會對成交資訊透明度不足及銷售手法有問題的新盤項目進行調查,並發出新盤標售新指引,要求發展商於成交紀錄冊中,詳列所提供的各項折扣及優惠細節,讓買家可獲得較清晰的市場資訊,從而決定落標金額。

買樓置業可說是一般小市民的「人生大事」,政府加強監管,增加一手物業買賣的透明度,全力保障小市民買家的權益,絕對是應有之義,而說到招標,筆者不期然想到香港的土地買賣。

其實,以往港府是以拍賣形式出售官地,在拍賣會上一眾財團各自公平競投,價高者得;然而,2003年沙士襲港,香港經濟陷於低谷,當時土地拍賣經常出現流拍現象,政府遂於2004年採用「勾地」機制賣地;到了2013年,時任特首梁振英宣布取消「勾地」制度,而往後推出的土地亦一律以公開招標方式出售,去年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指招標可讓各持份者冷靜而理性檢視地皮價值,因此暫時無意改變做法。

過往政府以拍賣形式賣地,各財團的出價一目了然,成交價亦是市場所共識的「市價」;反觀現在以招標形式賣地,透明度則始終遜於公開拍賣,致使過去幾年頻現地皮以「癲價」成交,繼而帶動樓價節節上升,雖說除中標價獲公開外,政府去年開始亦以不記名方式,公布其餘落選標書的投標金額。

然而,始終是中標過後才公布,財團下標時始終難以完全掌握整個市況,其實政府可考慮恢復以拍賣形式賣地,讓市場得到較透明、對稱的訊息,相信此舉可讓香港整個地產界得以更健康和平衡發展。

黃漢成
美聯工商舖行政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