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01 00:00
國際隨緣家書 沈旭暉
阿布達比羅浮宮(三):大數據與未來個人化博物館
日前談及阿布達比羅浮宮的衝擊,隱隱然還有一個未來學的元素,看到10年後的博物館,可能和今天的常態完全不同,也深感香港要走到那個階段,在現有體制下,實在困難重重。從前以香港成功經驗為楷模的阿聯酋,近年卻得以反先,也教人唏噓。
前天說到阿布達比羅浮宮把不同年代的非洲神像、希臘神像、佛教佛像並列,以透達文明對話的宗旨,同時帶出不同文化之間的殊途同歸,這固然是策展的用心,但與此同時,也是邀請、挑戰觀眾在同步策展。內地遊客從這樣的介紹,可能想到兵馬俑的造型也有某種神似,日本遊客則可能想到奈良大佛;在沒有大數據的年代,這都是即時反應,很難進一步跟進。
但現代的博物館,所有藏品都有了電子檔案,年份、用料、外 ...
(節錄)全文共110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