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中國 | 2018-12-28 05:00

舒暢

內地政策須助提振市場情緒

放大圖片

自6月以來,內地政府開始採取促進經濟增長的立場,但宏觀數據指出,政策尚未為企業帶來顯著影響。有跡象表明,私營企業尚未大大受惠於政策,而這也是我在北京和上海拜訪兩周後所得的印象。其中兩點值得留意的是:私營企業似乎極需要獲得融資,及市場情緒低迷。

流動資金緊縮風險和市場情緒低迷將繼續壓抑私人投資,從而拖慢經濟增長。若要振興私營企業市場,就必須克服這些挑戰。如此一來,中國便可實現更均衡的經濟復甦,同時減少對政府主導型基建開支及相關的累積債務的依賴,繼而促進經濟穩定發展。政府似乎已經意識到私營企業所面臨的窘境。為配合央行的寬鬆貨幣政策,監管機構已開始鼓勵銀行增加貸款。此外,央行也已開始為私營企業提供信貸保證,以助它們獲取非銀行融資。愈早將這些政策轉化為營造更健康商業環境的動力,國內需求的提升效果就會愈快展現。

中小企售股予國企求存

在拜訪中,我目睹了中小型私營企業正面對的壓力。長久以來為這些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信託公司已不再為其提供服務;當這些企業轉而求助銀行或尋求其他可替代的資助來源時,往往又會遇到各種阻滯。由於資金不足,部分企業已將股份售予國有企業,部分甚至已被全盤接手管理。相關數據亦支持此觀察。自2018年初達到高峰後,影子銀行業(包括信託服務、委託貸款和銀行承兌滙票)的資產規模現已減縮3萬億元人民幣。儘管這只佔總信貸額的一小部分,但卻會讓較小型的私營企業倍受重創。

銀行貸款人員求穩自保

私營企業的資金困境亦產生了另一個負面影響,就是前線銀行貸款人員不願為其提供貸款。在某程度上,這反映了中國風險管理領域近幾年的發展狀況。現時貸款人員的工作表現與貸款質素好壞之間的關係變得日益緊密。他們愈來愈趨向求穩,凡發現一絲風險都會拒絕向私營企業放貸,而這種做法影響最大的就是小型企業。問題的另一成因則是拖延與不作為;當局的去槓桿運動已積聚大量動力,各級政府和行業部門已紛紛構想、規劃並執行相應措施,以期降低金融風險。若要更改政策方向,並將上級指示有效下傳至地方基層人員簡直比登天還難。

流動資金緊縮情況嚴峻

即使政府的口號已由「降低風險」轉變為「增加放貸」,當局仍舊無法避免延遲效應的出現。我訪談過的私營機構從業人員普遍亦帶有悲觀情緒,反映出流動資金的緊縮狀況,並顯示私營企業仍在體會政府去槓桿運動衝擊,發展前景比國有企業的更為嚴峻。以上跡象顯示,市場情緒急需獲得提振,才有助於促進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