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中國 | 2018-12-19 05:00

姚遠

貿戰陰霾未退 宜保持審慎

放大圖片

公元前431年至404年期間,雅典勢力崛起,威脅到當時的統治霸主斯巴達(Sparta),引發當時這全球兩大勢力的流血衝突。美國政治學家艾利森(Graham Allison)形容該情況為「修昔底德陷阱」,即每當新興政治勢力挑戰主導勢力時,雙方多以戰爭告終。

套用至現代政治局勢,目前最重要的問題是:隨着中國國力日增,與美國的關係亦漸趨緊張,兩國是否注定爆發大型衝突,抑或能尋找方法和平共存?猶幸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近代的權力交接均未引發戰爭。我們當然期望和平日子得以延續,即使將來環球政治勢力真的重新分配,過程仍能和平進行。

談判結果勿過分樂觀

儘管如此,我們預期主導勢力與新興勢力之間的衝突將不斷升級,為環球局勢增添不明朗因素。幸而,如今的戰場並非出現在軍事行動上,而是聚焦於貿易、投資及科技等領域,相關議題對經濟及市場的影響已經陸續浮現,並將於未來數年持續。

基於以上論述,即使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峰會(G20)後的會晤進展良好,兩國同意就貿易問題重返談判桌,投資者亦不應過分樂觀。

觀乎北京提出的措施,包括購買更多美國商品、進一步開放市場及技術轉移與知識產權保障等「處理中」事項,實際上早已在過往的談判中被提及,反映當局是次並沒有作出太大讓步。相反,《中國製造2025》工業政策、國家與市場角色定位,以及中國「非互惠性」貿易等引發僵局的核心問題,在兩國聲明中均沒有着墨太多。鑑於這些重大分歧尚未解決,我們無法預計美國會否純粹為了削減中美貿易逆差而寬鬆處理相關問題。

中國經濟增速勢放緩

隨着中美步入90日的「休戰期」,期間的事態發展將主導金融市場走勢,投資者將密切注視兩國進行貿易談判期間的一舉一動。

雖然「習特會」取得客觀成果,市場反應普遍正面,但我們並未從基本面上改變對中美經濟爭端及其影響的觀點。貿易爭議所產生的影響,料將由造成市場波動轉為拖慢增長速度,成為中國於2019年出現經濟放緩的主要因素。

兩國元首會面結束後,雙方同意暫停互相加徵新關稅,相關措施得以維持現狀。惟按照我們的基本分析,一旦中美未能在限期前達成貿易協議,美國最終仍然會將涵蓋2500億美元中國貨品的關稅稅率增至25%。

加快改革利長遠發展

為應對伴隨貿易摩擦而來的衝擊,北京料將繼續採取「審慎」寬鬆政策,積極透過財政措施為家庭與私營企業提供支援。在結構性改革方面,決策當局亦坐言起行將於明年落實,並把重點放於加強知識產權保障、開放金融市場與資本賬,以及進行企業改革等範疇。

事實上,自三中全會以來,北京一直把以上大部分行動列入待辦事宜清單。適逢中國與美國在貿易和科技上的衝突加劇,驅使當局加快改革步伐。我們深信,若當局貫徹執行相關政策,長遠而言必然有利國家發展,而短期亦有助緩和中美局勢的緊張氣氛。

在現階段,我們無法斷言上述行動能否永久平息中美之間的貿易矛盾,避免兩國步入「修昔底德陷阱」的結局。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中美角力一旦出現嚴重化,將導致環球經濟加速下滑、金融市場動盪,不利於全球政治、經濟及軍事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