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宏觀分析 | 2018-12-04 05:00

良言共享 王良享

貿戰非暫歇 港股提早滅熊蹤

放大圖片

兩周前筆者於「政經風險緩,股市有力衝」一文中指出,聯儲局12月加息後會轉軚,由鷹派轉向鴿派,原因是10月份開始,美國的金融環境(Financial Condition)已經因長息及美元上升、股市大幅下跌,與債券信貸利差大幅上揚而收緊。誰料到,聯儲局主席鮑威爾比筆者更「心急」,上周在紐約經濟協會已經急不及待地說明,美國政策利率已經只是比「中性」的估計範圍稍低而已。

更重要的是,剛於9月中被美國總統特朗普「委任」為聯儲局副主席的克拉里達(Richard Clarida),甚至偷步在前一天已發出同樣訊息。雖然正、副主席的發言中帶有「言語藝術」,在比較現在的聯邦基金利率與「中性」利率時都只是利率的估計「範圍」,而不是估計的中位數,因為現時眾委員的預估中位數是3厘,計一計仍然需要3次加息才達到該估算值,並非相當接近。

已掌握聯儲真正任務

就算只是一隻「紙鴿」,但聯儲局正、副主席已不再是「鷹派」是幾乎肯定的改變。但為何他們要選在失業率已是49年低的3.7%,及通脹接近目標(註:聯儲局緊釘作為參考的通脹指數是個人消費支出核心指數,現為1.8%,比目標低0.2個百分點)的今天不再堅持「鷹派」態度?是否聯儲局知道過去兩個季度的高通脹是假象?抑或是聯儲局為周末的「習特會」先作保險的部署?若是後者,說明了聯儲局的正、副主席已經掌握聯儲真正任務的要訣,對美股打了一支強心針。為何?

美國國會根據憲法只給予聯儲局兩個任務,即全民就業與控制通脹於合理水平。不過,從格林斯平掌舵以後的聯儲局更着重於穩定市場及推動經濟,原因是其一,美國股市的升跌現在並不是經濟好壞的滯後性反應,而是影響着美國消費者的「良好感覺」及中產階級的財富效應;其二,美國股市與債市的興衰現已直接影響美國的「金融環境」,如上文所述,10月份美股大跌、美元大升、美國企業債息差擴闊的殺傷力差不多等於一次加息0.25厘。除了推動經濟以外,鮑威爾亦已清楚了解到聯儲局在抵禦風險上的作用及責任。

華可輕易滿足美訴求

關於「習特會」,甚多評論認為中美貿易戰只是「暫歇」,因為雙方並無聯合公布,而且若在未來90天內中國無法對美國的3項主要申訴,即強制性技術轉移、網絡及貨物智識產權保護及非關税壁壘作出結構性改革,則美國仍會對實行中2000億美元中國進口貨品關税,從現在的10%提高至25%。很多評論認為在這個短時間內要達成以上3項改革是沒有可能,筆者並不贊同此說法,而且此等悲觀看法亦「捉錯用神」。

第一,中國對智識產權向來有保護法例,只需要微調加入進口貨物,而且加強執法,可以某程度滿足美方要求;第二,所謂強制性技術轉移,並無客觀標準,只在於意願。筆者曾經指出,過去數個月就已經有外資證券行將合資股權提高至51%,實際上是中國立例放寬外資持股比例,開放市場有證有據。

基於中美貿易戰已降格為「貿易平等化」,美國國會眾議院亦被民主黨控制,兩者與筆者估計符合,支持筆者指港股可提早走出熊市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