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中國 | 2018-11-08 05:00

龍觀脈象 陸庭龍

內地市場受困流動性陷阱

放大圖片

最近一間在內地數一數二的地產發展商,在香港發行2至4年期美元債券,其票面息率由11厘至13.75厘,遠高於一般現時在市場交易的內房債,也較這間內地房產發展商幾年前所發債券的息率高逾倍。此外,另一隻頗具規模的內房股亦準備配售H股以籌集資金。

筆者認識的在內地經營業務的朋友及客戶,皆不約而同向我反映正面對現金流短缺的問題。有一位朋友手上有人民幣現金,因為不想冒太大風險,這些現金都是以定期存款的方式滾存。若出現市場資金緊絀的情況,他名下的存款應該收取更多的利息回報。然而,結果剛好相反,隨着人民銀行一連串的降準、減息及逆周期市場操作,市場內的流動性是增加了,利息也降了,但資金就是不流向缺錢的企業,以經濟學的理論來分析,這似乎是一個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

「寬貨幣、緊信用」

流動性陷阱是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的概念,當降低利率或增加貨幣供應後,沒法刺激經濟增長的情形。現時內地也有「寬貨幣、緊信用」的市場流行語,其意思與流動性陷阱是異曲同工的。自中美貿易摩擦展開以來,內地一直以不同的貨幣政策來緩解經濟所承受的壓力,數次降準所釋放的資金規模已超過2萬億元人民幣。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的所有年期息率全線下調,以3個月的SHIBOR為例,由年初的4.8厘下跌至3厘。降準減息釋放出來的資金究竟往哪裏去?

這些資金都在貨幣市場內流轉,多是銀行購入央行票據或其他金融機構的票據,以其年期短或可控為考慮,這些票據的信貸評級是較高級別。又或者以隔夜和短期資金形式拆放給其他有資金需要的銀行,因為流動性高及風險可控。一方面是銀行沒有吸收存款的壓力;另一方面是銀行對貸款採取謹慎態度。

去槓桿措施成障礙

內地的存款戶本來可以幫一把,透過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或P2P網上平台來直接借錢給有需要的個人和企業,但現實是銀行已按監管機構要求,停止以理財產品來構造資產負債表以外的商業活動,這也是去槓桿的指定措施。再加上很多中產階層成為有房一族後,戶口內的存款及消費力大幅下降,在經濟前景不明朗的壓力下,緊縮開支是其中一個方法。

回到開首說到內地房地產發展商,在限購、限貸、限價、限售的政策下,資金回流的速度減慢。減價速銷對一些新樓盤又未必可行,發展商可做的事情是送很多優惠如全屋家具、裝修、名貴汽車或商品,令買家覺得其樓盤物超所值。

可是,這個如意算盤似乎不大靈光,因為有錢的都不願意投資或消費,資金的流轉速度只會減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