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理財方案 | 2018-10-24 05:00

陳慶威

三類危疾保險 配合不同需要

放大圖片

在考慮資產增值時,大家可能着眼於運用不同理財和投資工具,卻容易忽略了生活上的一些突發事故往往令我們的理財計劃大失預算。舉例來說,萬一不幸患上危疾,不但需要支付醫療費用,更有機會需要專注治療而暫時放棄工作,對家庭造成沉重經濟負擔。透過危疾保險,若受保人患上計劃內列明的受保危疾,便可獲得賠償以應付治療開支以至彌補失去的工作收入。在購買危疾保險前,大家宜根據個人財務負擔能力以及保障範圍等因素選擇適合自己的計劃。現時市場上所提供的危疾保障主要分為三大類。

純危疾計劃保費較相宜

純危疾保障計劃大多提供一次性賠償,並不提供儲蓄成分,讓預算有限的人士能夠以相宜保費獲得基本危疾保障。此類計劃的保費一般按照受保人年齡增長而上升,因此年輕時的保費相對較低。以一位30歲、健康狀況良好的非吸煙女士為例,每月保費只需低至100元內,便能獲得35萬元的保障,事業剛起步的年輕新婚人士自然更易負擔。此類計劃更可每年續保最高至受保人100歲,避免他日年老時因保單不獲續保而失去保障。

儲蓄危疾保提供多重賠償

有儲蓄成分的危疾計劃一般提供多重賠償,投保人可選擇以定額保費形式於指定年期內完成供款,好處在於水平式的保費不會隨着年紀增長而調整,對於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家庭,理財便更有預算。現時危疾有年輕化趨勢,部分疾病如癌症等更有多次復發的風險,此類計劃可提供多重賠償,即使危疾復發、擴散或持續亦有機會獲得賠償,彌補純危疾保障計劃一般只提供一次性賠償的不足。

危疾年金應付長期開支

有別於上述兩類提供一筆過賠償的危疾計劃,危疾年金主要針對為患者帶來終身影響及需長期護理的疾病而設,例如中風、腎衰竭及腦退化等。這些香港常見的危疾已非過往認為只發生在長者身上的「老人病」。這些疾病並不一定致命,但治療或康復過程中,患者及家人的生活和經濟上仍可能承受長期壓力。腦退化症患者通常會出現記憶力衰退、需較長時間完成慣常工作、語言表達能力減退等症狀,當病情持續惡化到末期時,可能需要長期臥床及接受特別的護理。部分晚期腦退化、柏金遜症患者因無法控制肌肉活動甚至無法正常吞嚥和進食,由此可見患者的日常照顧開支會為患者家庭帶來長期負擔。

由於醫療科技進步,這類危疾患者可能比以往活得更長久,因此所需的護理費用更難預算,危疾年金正可為患者定期派發固定賠償以作為長期支援及收入補貼。對需要全面及長期危疾保障的人士來說,是可以疊加於傳統危疾保險的雙重保障:一筆過的大額賠償能解決病發時的燃眉之急,而定期派發的危疾年金則只須相宜保費,便能為患者提供長期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