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中國 | 2018-09-26 08:54

【市場觀點】中國新能源車行業補貼減利競爭

放大圖片

新能源汽車在中國快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展。據測算,2015年起補貼總額達千億,大規模的純財政補貼已難以為繼,補貼的退出勢在必行。2017年以後,補貼開始加速退坡,此外新政策還提升了補貼的技術門檻。2018年政策再次調整,一大亮點是乘用車低端車型補貼大幅削減,高端車型補貼不降反升,長續航、高能量密度、低電耗車型可享受高補貼,明確支援產品結構趨向高端,有利加速過剩的低端產能出清,促進行業向高品質發展。此外,雙積分政策接力補貼退坡,2019/20年10%和12%的新能源積分要求有望保障行業可持續發展。本文旨在通過搭建產業鏈模型做定量測算,進而分析補貼退出對產業鏈的影響。

2017年起,政策補貼開始加速退坡,其中純電動乘用車和客車的國家補貼分別降低20%和40%以上,地方補貼的上限則由中央補貼的100%下降到50%,產業鏈各環節盈利能力明顯受到短期衝擊。據我們測算,行業補貼總量下降可達496億元(人民幣‧下同),導致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整車-三電-四大材料)毛利減少151億元,其中補貼利潤對整車和電池的影響最大。從各個環節來看,除正極材料以外,2017年補貼下降也帶來了整車、電池/電機電控、負極/電解液/隔膜等環節的頭部企業的毛利率下行。

至2021年補貼完全退出後,在假設新能源汽車放量、結構升級、終端提價、成本降低的前提下,我們測算產業鏈仍可持續盈利。下游方面,1)新能源乘用車,假設銷量達220萬(2017年56萬輛),2021年毛利則將由2017年的145億元增至519億元;2)新能源客車由於公用事業屬性強、運營經濟性高,終端提價機會率大,毛利大約會略微降低至140億元(2017年為152億元),仍可保持一定盈利能力。中游環節核心邏輯是「以量補價」,預計2021年電池裝機量將達115GWh(2017年37GWh),價格約從2017年的1.7元/Wh下降到1元/Wh以下,毛利增加至217億元(2017年169億元)。同時,經統一口徑模型對四大電池關鍵材料的測算,預計2021年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毛利將分別提高至34/12/24/24億元(2017年分別為13/7/6/16億元),與下游新能源整車實現同步增長。

短期看,新能源汽車產銷持續高速增長,行業景氣度強;中長期看,補貼退坡乃至退出以及門檻提高,都有助於行業競爭格局的優化,充分體現行業龍頭競爭力。建議關注各環節中在全球對比視角下的優質中國企業,尤其在新能源汽車及其配套體系中具有領先優勢和布局的公司。相關風險因素包括:行業銷量不達預期;終端價格競爭加劇;新能源政策不達預期。

 

作者為中信證券經紀(香港)有限公司投資諮詢服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