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基金 | 2018-08-24 05:00

蘇達輝(Philip Saunders)

2030年中國的發展前景

放大圖片

中國現正進行的「第二次大轉型」可能為其帶來多種不同的結果。我們在了解其發展進程時,亦須考慮它所需面對的挑戰。

國家主席習近平為中國訂立了一個充滿鴻圖偉略的計劃,但成功並非易事。本來,要管理一個超過14億人口的國家已是一大挑戰,另外要克服可造成妨礙的慣性和保守力量再增加難度。從經濟角度來說,中國的起步點並非完善,人口結構趨勢帶來的阻力亦見上升。雖然中國明顯正推行所需的調整措施,但舊增長模式的運作已久,形成的債務問題也不容忽視。與此同時,中國亦面對在轉型至更複雜的「服務為本」經濟模式所帶來的挑戰。從不同層面來看,儘管中國在不少方面已經達到相當的發展程度,但它仍被視為一個新興經濟體,而非已發展經濟體。

就目前而言,國家主席習近平需要解決多項複雜的任務。為達成目標,首先必須推行範圍廣泛而大膽的改革計劃,以釋放市場力量來塑造中國經濟的新面貌。屆時,中國的金融市場將進一步與國際金融市場接軌,國有企業的重要性可能會相對下降,政府亦會減少對國家經濟的影響。中國人民的創業活力無容置疑,但現任統治精英出於本能的政治威權主義,與推行改革以取得發展成果的自由經濟政策,顯然同樣重要。

中國銳意推行《中國製造2025》計劃,藉此提升自己在價值鏈中的地位,以達到自給自足或站於主導一系列重要技術之處。但這些目標被視為對其他國家的直接挑戰,引發一些負面反應。事實上,中國已建立一個全新的系統,與構成「西方民主資本主義」的系統截然不同,而互相競爭的系統會否發生衝突,或可帶來的結果亦非能簡單預料。

若中國經濟能成功實現這些願景,其資本和貨幣市場會對全球市場更具影響力。在2030年,以上海、深圳及香港為軸心的股市有機會成為全球最大的股市,中國主權債券市場亦然。屆時,當人民幣國際化,資金將會相對自由地進出中國,並可望成為儲備貨幣,而中國債券孳息率也有助決定全球資本成本,中國貨幣政策也會影響全球流動性的去向。

在貿易和投資方面,中國會可主導全球多個地區和環節,特別是商品業務。而科技方面,中國的能源改革及科技創新,特別是與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如風力和太陽能等,可使其成為領導者。在人工智能及自動化技術的領域,中國亦會成為其中的先驅。

如果中國能夠成功建構理想藍圖,在2030年有望展現煥然一新的面貌。在未來30年,中國可望成為全球最大資本市場,其經濟規模亦可能在2020年代尾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這個過渡性轉變對全球可能會帶來長遠的影響,值得投資者深思箇中投資意義。之後形成的多元經濟也會改變投資面貌,中國的「第二次大轉型」可能被視為威脅,但同時也正締造不同的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