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理財方案 | 2018-08-23 05:00

龍觀脈象 陸庭龍

免交易成本與投資的關係

放大圖片

美國摩根大通銀行宣布推出免費手機買賣股票平台,客戶只要在個人戶口存入及維持1.5萬美元的結餘,可享有首年100次免費買賣股票服務。如果是更高級別的客戶,戶口結餘在25萬美元以上的,首年可獲無限次的免費買賣股票服務,還有一個賣點,客戶可享有摩根大通投資銀行的股票分析報告服務,與摩根大通的機構客戶同等待遇。

這種免費交易服務並不是新鮮事,香港的銀行、證券行也提供很多零佣金、單邊交易費用等的優惠,是一種市場推廣策略,幫助擴大市場佔有率,能否有效吸引新用戶,只有推出優惠的公司才知道。

筆者感興趣的是這種免費交易的市場推廣策略,並不限於股票買賣,其他投資產品也有同一趨勢。在摩根大通銀行在美國推出上述的手機平台免費買賣股票前,一些基金公司已推出一些零收費的產品,如Fidelity Investments將兩隻指數基金的費用減至零;Vanguard早前免去網上客戶買賣ETF的手續費,基金數目達1800隻。如果這些免費或零手續費的策略能推動投資者多做交易,令交易活動增加,成本效益是說得過去的。假如只是搶佔別人的市場份額,是零和遊戲,那麼短期與長期的成本效益便得計算清楚。

增收益不等同增獲利機會

交易成本便宜,是否與投資活動活躍有直接關連呢?以股票買賣為例,股市是一個流動性非常強的市場,那些以即日交易(day trade)為主的投資者,或許真的可以受惠於免費交易,因為只需要買賣價位有一定的變化和波幅,投資者便可頻密地進出於股票買賣中,然而這種做法可以增加收益,卻絕不會增加獲利的機會,每次的買賣決定及其後的得失與零交易費用是沒有關連的。

投資者入市的決定最終必然是根據對投資的資產價格的判斷而作出。以香港的樓市為例,自政府推出多項針對樓市的措施後,樓價繼續攀升,買賣樓宇的交易成本不斷上升,只是計及海外買家特別印花稅的15%,或者已擁有第一套個人名下物業的買家為例,單是這項稅務已佔樓宇買賣合約價值的15%,以1000萬元的樓宇計算,交易成本已是150萬元,計及其他費用,已超過200萬元。樓市的流通性沒有股市那麼高,買家入市的目的與買賣股票不盡相同,這個比較確是不完美,但卻是一個非常強烈的對比,就是交易成本與做買賣決定沒有必然的關係。

未來的趨勢是擁有龐大的客戶基礎或數據,對服務供應商是一種優勢,但投資者作出買賣決定與普通消費考慮不同,便宜莫貪在免費股票買賣的例子中未必能成立,因為沒有資金在手的客戶根本不會考慮零交易費的好處,這種零收費的金融工具買賣平台的發展,前景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