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中國 | 2018-06-01 05:00

蘇達輝(Philip Saunders)

中國行業「第二次大轉型」

放大圖片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中央政府推行的改革計劃廣泛而複雜,當中涉及不少相互關連的變動部分,我們需要了解行業的變化情況,以及轉型計劃在表面上如何改革行業。

在2011年前,中國的增長模型主要由「舊經濟」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帶動,包括商品、公共事業、房地產及工業。然而,該增長模型的重複性有限。自2011年起,中國政府逐漸把增長重點轉向消費、健康護理及資訊科技業,同時徹底改革「舊經濟」的職能及融資方式。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以來,以改革思維為主導,致力實現把中國行業「由量轉質」的整體目標。

重組國有企業提升回報

中國政府在過去數十年偏向強調供應方面,特別是在國有企業和不同的公私營行業,結果導致環境急劇惡化,較常被提及的有鋼、鋁、水泥及煤炭等。為了擴張產能,這些行業都是以過度槓桿來提供融資,以配合追求產量而非質量的政策。不過,在重組經濟時,開放服務業則可實現大部分目標,例如,在流動技術平台的協助下,銀行業將趨於以消費者主導,減少對企業及房地產業放款的依賴程度。

目前,中國政府似乎銳意推行供給側改革,而透過推動國有企業的整合、削減成本及改革行政體系,可提升國有企業的回報率。銀行、房地產、商品、重工業及公共事業等行業正在復甦,但資本開支在過去數年未見增長,反映自由現金流對股票持倉的指標正在改善,槓桿比率正在下降。供給側改革已於過去兩年取得成果,在解決產能過剩、減少庫存、去槓桿化及節約成本方面均取得成果,為未來的改革奠定基礎。

兩大計劃實現中國夢

部分市場人士或會憂慮2011年以前的情況可能重演,當時龐大的資本形成導致回報下跌。雖然最終需求大幅改善,但供應並無明顯增加,這情況從「舊經濟」行業的資本開支缺乏增長中可見一斑。箇中原因是供給側改革限制了一直過於飽和的行業的新產能增長,包括煤炭、鋼鐵、航運、發電廠及重型機械。現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為實現「中國夢」推行了兩個重要計劃,分別是「中國製造2025」和「一帶一路」。

「中國製造2025」計劃是一個以內部發展為重點的計劃,旨在提升中國未來的經濟基礎,從將來最重要的十大行業着手,把中國發展為經濟強國。中國服務業的發展相對落後,加上國有金融服務業老化,反而有利其科技發展前景,迎接數碼顛覆技術。中國部分「科網巨頭」就成功把握這個機遇,迅速發展,取得龐大的經濟規模,然後建立大型的生態系統。它們的成功更促成一股創新浪潮,並在頗大程度上獲得中國政府的支持、鼓勵及撥款。中國目前乃新興的超級科技強國之一,電子商貿市場為全球規模最大,而流動付款金額比其他國家更是遙遙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