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MPF | 2018-05-12 05:00

黃毅林

提升退休後積金資產管理效率

放大圖片

打工仔每日辛勞工作,除了賺取收入以應付日常生活開支外,也須籌劃退休生活。成員在每月定期為強積金供款的同時,可預先計劃退休時該如何運用資金,使其繼續產生回報,從而提升退休保障。

當成員符合資格領取強積金的累計權益後,可自由決定如何使用金額,但確保用得其所也是一門學問。勞碌大半生,希望退休後遊覽各國,盡情享受生活實在無可厚非,但成員也須量力而為,切忌於領取權益後胡亂揮霍,在短時間內花光所有強積金積蓄,影響日後的生活質素。

借助65歲後基金作投資

隨着成員踏入退休階段,最大變化莫過於失去定期收入,需依賴儲蓄及其他社會福利保障繼續生活。不少成員為了避免投資損失,將已領取的強積金權益及其他退休儲蓄均放在銀行作為存款,卻有可能導致資產不斷被通脹蠶食。其實,銀行存款及現金水平只要維持於足夠6個月的生活費,並留有小部分資金作應急之用便可,其餘資產可用作適量投資或轉化成年金收入。

去年4月1日在強積金平台新增的65歲後基金,便是成員可以考慮的投資選擇。65歲後基金是預設投資策略的一部分,除了為沒有作出基金選擇的成員,根據年齡將供款及權益投資至具增長潛力的投資組合外,當中的65歲後基金也為成員提供投資渠道,於退休後將資產繼續滾存於強積金計劃內,不一定要將資產移離強積金平台。

65歲後基金對已退休的成員尤其吸引。首先,核心基金具備低收費的特點,可減低收費對資產回報的蠶食,加上65歲後基金的股票及債券比重為二比八,並廣泛地投資於全球不同地區,風險較低之餘亦有一定的股票比重,有望為投資組合帶來一定增值潛力。65歲後基金於今年3月31日剛剛成立一周年,不同強積金計劃下的65歲後基金表現雖有參差,但平均回報仍有3.1%,尚算不錯。

公共年金不計入資產審查

除此以外,成員也可考慮將強積金權益轉化為年金收入。有消息指即將推出的公共年金計劃,將豁免於政府長者生活津貼的資產審查,指成員若將強積金權益投資於公共年金,所投資的金額便不用申報為資產,令成員較易符合領取津貼的資格。

2018年2月1日起,獲普通長者生活津貼的單身人士及夫婦的資產總值限額,分別為33.4萬元及50.6萬元;若要符合申領高額長者生活津貼要求,資產總值限額則分別為14.6萬元及22.1萬元。不過,與逆按揭不同,年金計劃的每月固定收入將被視為入息,如果成員有其他入息,例如工作、退休金及租金,便需考慮會否超出入息審查限額。現時普通及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的每月入息限額相同,單身人士及夫婦分別為7820元及12770元。

過去「養兒防老」的觀念盛行,反觀現在香港生活壓力迫人,子女能夠自力更生已經非常不錯,如果他們能夠定期給予「家用」更是值得讚許。樓價持續高企,年輕人努力工作所累積的儲蓄根本追不上樓價升幅,普遍都需要依靠父母財政上的支持以繳付首期。值得一提的是,有調查指出,8%的成員計劃於退休後利用強積金資助子女升學及置業,與積金的原意有所出入,成員須留意會否因而影響退休生活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