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理財方案 | 2018-04-26 05:00

龍觀脈象 陸庭龍

買賣外滙掌握操作增勝算

放大圖片

近期黃金、石油的價格隨着環球政經局勢日益波動,連帶美元和一些與商品有關的貨幣也活躍起來。外滙和商品常常被歸納為一類,我相信一是因為商品價格和貨幣滙率在一天24小時內,每分每秒都在跳動,屬於較難預測;二是即使各大媒體財經版廣泛地報道商品和貨幣價格的變化,很少數人會以投資商品和貨幣作為其投資組合的主要部分,因為要掌握不容易。

究竟買賣貨幣與我們日常投資股票、債券、基金等資產項目的分別在哪裏?有沒有竅門呢?我的交易員和私人銀行家經驗或許可以在這裹分享一下。

最理想是賺息又賺價

投資股票、債券,最理想的結果是「賺息又賺價」,買賣外滙亦如是。每種貨幣皆有着不同的利率水平,如果單憑利息的角度考慮,我們把手上的美元/港元兌換成其他貨幣時,應該只瞄準那些高於美元/港元利率的貨幣,這樣才有息差可賺。其實,在2000年至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美元滙價曾經有一段時間因為利率低企而令滙率受壓,那時很多人買入澳元或紐元,着眼點就是因為澳元和紐元的利息高,其後美元偏弱,買入澳元和紐元的投資者賺息又賺價,確實是皆大歡喜。

但純粹利率吸引並不是投資貨幣的唯一因素,市場內有為數不少的新興市場國家貨幣的利率處雙位數或更高水平,可是滙率卻跌了又跌,那些以年率計的利息根本抵消不了滙價的跌幅,以澳元為例,由金融海嘯後至今10年內,其滙價拾級而下之勢沒有改變,任何時間進場都似乎沾不到好處。

策略不像股債要短淺

投資貨幣包含了兩個動作,沽售自己原先在手的貨幣,一般情況下是美元或自己國家的貨幣,轉為買入及持有另一貨幣,這種貨幣如果其滙價強或一直升,便賺了滙價。賺息差只是錦上添花而已。分析一種貨幣的基本因素包括眾多宏觀和微觀的經濟數據、貨幣政策、資金流向等等,然而這些都不足以令投資者立於不敗之地,更重要是如何操作。

買賣外滙的策略基本上是短淺的,不像買入股票、債券、基金等「Buy and hold」一段長時間,以月及年計。買賣外滙的持倉時間很多時是以小時、日、月計的,買賣外滙碰上大時代,幾分鐘、幾小時、幾天的分別可能是天堂與地獄。為了控制風險,投資者要接受回報不可能是幾倍或幾十巴仙那麼高,要了解市場的屬性,買賣外滙的交易中,止蝕和止賺的運用次數應該很高。

追蹤升跌或看不清全貌

此外,即使外滙的報價每分每秒都在變動,入市的次數卻不宜太多。即使整天追蹤着貨幣滙價的升跌,不見得就能掌握滙率的趨勢,有時候反而會看不清全貌,白費精力和時間。筆者當交易員時,無論是止蝕或獲利後,都會讓自己靜下來,重新一遍思考着下一步怎樣做,是順勢再下一城還是反手做另一方向。外滙市場內的各種貨幣皆有着不同的基本因素和資金流向影響着其表現,集中精神在一兩種貨幣之上,較不斷游走於各種貨幣買賣之中,勝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