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中國 | 2018-02-14 05:00

姚遠

中國生產力可望保持增長

放大圖片

過去40年間,中國受惠於人口紅利(包括人口高速增長、勞動人口城鄉遷移和人力資本增強)及資本快速形成,為經濟發展奠下穩固基礎。惟隨着人口老化和資本形成放緩,此增長模式正面臨不少挑戰。

中國適齡工作人口自2011年到達高峰後,至今已回落超過2個百分點。聯合國預計,該人口比例於未來數十年將進一步下跌至60%左右。這意味由勞動人口帶動的增長(撇除技術、知識等人力資本)將持續減少。

資本形成方面,雖然情況不算悲觀,但仍不足以抵消由勞動人口下跌所致的增長放緩。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投資份額已經見頂,加上經濟邁向消費主導,料其重要性將於未來進一步下降。換言之,資本形成對推動人口增長的作用將逐漸降低。

3方面推動生產率增長

如是者,全要素生產率(TFP)便成為唯一的潛在經濟增長來源。雖然循此方向入手絕非易事,但中央政府似乎已展現其決心。在去年的中共十九大會議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明言,中國經濟發展重點已由「速度」轉至「質量」。我們相信,提高生產力的改革今後將取代旨在促進短期經濟活動的刺激措施。

概括而言,中國可從以下3方面推動TFP增長。

首先,勞動人口增長無疑可能會減慢甚至出現負增長,但人力資本仍有機會進一步提升。以平均入學年期和教育回報率作水平參照,即能發現2014年中國的人力資本僅等同於美國五十年代的狀況。即使近數十年來雙方差距已經大幅收窄,但無論在教育程度和教育質量方面,中國仍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城鄉遷移趨勢將持續

同時,過去40年中國城市化為城鎮帶來額外3億勞動人口。勞動力由農業轉移至製造業,大大提高國家的生產力。目前中國農村人口佔整體數字達四成以上,當中近三成仍然從事初級產業。按照聯合國的預測,至205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將由目前的57%上升至76%。這意味在未來數十年,城鄉遷移將繼續推動生產力增長。

加上當局積極推行經濟改革,預料能夠從兩方面釋放國內生產力。首先,近年政府致力解決中國企業根深柢固的問題,包括關閉殭屍企業、減省工業的過剩產能,並重組國有企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指,上述改革可令生產總值增長每年提升0.5個百分點。而「中國製造2025」戰略提出產業升級的目標,若相關措施得以落實,預期TFP將錄得一個百分點的升幅,進一步帶動中國經濟增長。

中央大力支援創新發展

而透過改革驅動的創新和科技發展,亦是生產力增長的另一重要來源。隨着中國決心成為領先全球的科技大國,中央政府近年投放大量資源支援相關領域的研發。因此,在研發開支佔GDP比例方面,中國正逐漸追近美國的水平。

誠然,要量化以上因素對生產力增長的影響有一定困難,但整體方向是清晰的。若然中國能夠充分利用上述3個推動TFP增長的範疇,其生產力周期仍然有望復甦,甚至可以抵消勞動力和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貢獻遞減的部分影響,為中國在未來幾年或數十年實現經濟軟着陸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