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宏觀分析 | 2018-01-04 05:00

龍觀脈象 陸庭龍

投資結構性產品

放大圖片

踏入2018年,港股氣勢如虹,恒生指數單日大升596點,大市成交總額達1268億元。大市開紅盤,令投資者更加進取,但亦有不少人忐忑不安,怕「摸頂」入市。市場內的投資工具五花八門,就像兵器一樣,各有長短,要看使用者自身的條件和功力,究竟選哪樣的兵器才能制敵致勝呢?

有人選擇簡單直接的方式,如看好經濟前景和股市潛力的,可直接買入所揀選的股票或指數ETF,可跑贏大市升幅或與大市同步,亦有不少投資者選擇結構性產品,希望收一石二鳥之效果,進可攻時退可守。簡單而言,現時市場內的結構性產品可與不同的資產類別掛鈎,普遍是股票、貨幣、債券、商品、利率或者互惠基金等,結構性產品的背後操作原理大都是不同期權策略的組合,好像砌積木一樣,根據不同的買入或賣出認購或認沽期權,可產生看好和看淡所掛鈎資產價格的投資策略,及其所衍生的投資回報。

風險與回報不一樣

以一隻基本的股票掛鈎存款證為例,直接買入股票和買入與這隻股票掛鈎存款證的分別在哪裏呢?這裏包含了回報和風險兩方面,買入股票的回報,是股價可以倍數上升,理論上股票的升幅可以是無限的,然而投資者能否永久持有一隻只升不跌的股票又是另一個重要問題。股票下跌的風險便簡單得多,價值可以是零,即是投入的資本total loss。

買入股票掛鈎存款的亮點是什麼呢?投資者看好某隻股票,可是這隻股票已連續升了一段時間,雖然繼續看好其前景,又擔心自己買得貴。這時買入這隻股票掛鈎的產品,可設定在既定時間內,如一個月、兩個月或更長時間內,如股價由現水平下調至某個價位,一般可設定為5%至15%以下,到期日如股價真的跌破設定的價位,本金便轉化成一定數量的股票。相反,股價沒有跌破先前設定的行使價,投資者便可收取既定的利率為回報。利率的設定是根據這隻股票的波動性、掛鈎產品設定的年期及行使價所計算出來的。波動性較大,年期較長的掛鈎產品的利率回報亦較高。

莊家非佔絕對優勢

市場內的大部分結構產品是根據不同的風險與回報的取捨而設計出來的,各有利弊,不同的金融結構性產品的期權莊家多是投資銀行和商品交易商,因期權屬於OTC的交易模式居多,流動性不及交易所買賣那麼強,故投資者認為莊家在訂價上佔有優勢,在參與這些結構性產品上抱有懷疑態度,這是正常的反應。但莊家是否在訊息不對稱上佔有絕對優勢呢?也不是,因為資產價格的趨勢有着微觀和宏觀兩部分,市場莊家和投資者在宏觀因素分析方面並不存在太大的差異。

每宗買賣背後的原因都不相同,重要的是要自己經過獨立思考和分析而得出結論,按照所能承受的風險而作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