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理財方案 | 2017-11-11 05:00

楊書健

基建投資為收入開源

放大圖片

近年地產的租金回報率偏低,影響了不少機構投資者的長期部署。機構投資者都需要滿足服務對象的需要,像退休基金要派發退休金。如果租金或債劵利息等現金收入偏低,機構投資者則需要派發資金回報。雖然理論上投資收入應以總回報為基礎,不應將現金收入和資金回報分開來看,但是實際上稅務考慮和執行細節等因素都會令投資者更偏向某一種回報。當機構每年都有現金支出,盡量維持現金收入乃是無可厚非。

近年有部分機構投資者將基建信託納入房地產投資,主因之一就是增加現金收入的多樣性。本地投資者眼中的基建股,主要包括3個板塊:交通運輸、能源設施和電訊基建。傳統投資地產的資金,一般都會先考慮交通運輸,主力投資公路、鐵路、碼頭和機場等資產。

先由投資交通運輸開始

這些資產像地產一樣,主要是土地加水泥的投資。資產的競爭優勢主要來自城巿的競爭能力,和資產的具體位置。例如大城巿的國際機場就比三線城巿的機場更有優勢。而且這些設施的現金收入一般較為穩定,每年亦會按一定機制有加有減。地產投資者研究這些項目,大致可以用研究商用地產的模型。因此,當地產投資者投資基建,往往由交通運輸開始。

頻譜是電訊股最值錢的資產,因為頻譜是稀有資產,在一個經濟體之內,一個頻譜只能容納一個競爭者,是經濟學上典型的自然壟斷。擁有頻譜使用權是電訊股被視為基建股的主因。不過電訊公司其餘資產的折舊率卻比地產或交通資產的更快。每次社會更新制式,例如由3G變成4G,電訊公司都需要重新投資。而且地產業者可以保留較舊的建築物,將之翻新,從而保留競爭力,但是電訊公司卻沒有這種選擇。對於習慣核心地產項目可以持續營運幾十年的投資者來說,投資電訊股就需要一定的新思維。

科技發展改變能源股生態

以前能源股都像交通基建一般,投資期較長,競爭環境穩定,是收息一族的最愛。但是近年的科技發展卻有可能影響各種能源設施的盈利能力。例如油電混能車和電能車的科技逐漸成熟,傳統電油車又愈來愈省油,已經令美國由2009至2014年的全國耗油量在下跌,最近3年再次上升,幅度亦遠較預測為低。上一次原油價格大跌,主因是頁岩氣和頁岩油的開發。不過汽車的平均壽命為5至7年,所以每一代的節能科技只需5至7年就會成為主流技術,影響了全球的能源需求。

電網和太陽能發電的關係,又比石油公司和節能車的關係更複雜。歐洲過去10年所發展的模式,是容許住宅安裝太陽能電板自行發電。日間有餘電,則可自動賣給電網,到晚間有電力需求,又從電網買電。這種關係一方面令日間的總發電量變得不定量,增加營運電網的複雜度。另一方面,現行的電費假設民眾是用電者,電網的成本都包括在電費之中。當愈來愈多的民眾變成發電戶,電費降低至零,如何維持電網亦將成為議題。長遠而言,筆者認為能源股仍有潛力,只是這一波的科技將大幅改變它的營運模式,在短中期或會影響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