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ETF | 2017-06-29 05:00

Morningstar

市值加權ETF非人人合用

放大圖片

股票市場其實就是所有上市公司每天進行上數百萬宗的交易的綜合結果。市場參與者每分每秒透過交易價格表達對公司未來前景的意見,而股市(Benjamin Graham口中的投票機)的數字就不停跳動。在理性的世界,投資者的意見和後續行為都應該是基於投資者對這些公司的了解和認知。新訊息會與舊訊息結合,價格則隨着連續的競投活動升跌。

上述系統產生公司股價,將股價乘以股份總數就構成市值。因此,當公司的股價上升,其市值和企業價值都會上升,公司價格相對於整體市場亦繼而增加。規模往往為公司帶來優勢,譬如是規模經濟、收入來源多樣化和品牌認受性增加。換句話說,股市的競爭過程將令贏家愈來愈強,輸家愈來愈弱。

這種競爭過程亦是股票加權指數的基礎。以成分股市值加權的指數能夠準確反映市場如何評價每間公司相對同業的價值。指數會自動重新計算,它們會因應不斷變化的公司市值而調整企業的權重。

市值加權直接降低成本

這種自我重新計算的性質對於選擇追蹤市值加權指數的基金是有正面影響的。由於基金只能買賣指數成分股,其周轉率通常很低,直接導致基金的成本降低。投資算術的最基本,就是投資者支付的費用愈少,他能夠留待在未來作增值的資產就愈多。

偏離市值加權策略通常會增加交易次數和導致更高的成本,固策略必須有更高的潛在超額回報來克服成本障礙。的確,有些策略可能比其他策略更為有效。但當我們能夠合理地預計未來交易成本的同時,要估計策略能否產生超越費用的回報卻是非常困難的。

市值權重簡單,亦有很多好處。為什麼我們還需要其他選擇?市值權重策略顯現不是建設指數的靈丹妙藥,它亦有一些不能忽視缺點。選擇市值權重策略的被動投資者最終更可能得不償失。

市場參與者有時不理智

首先,假設市場參與者行為理性並不一定是正確。歷史早已證明,安多芬可以使人喪失理智。當市場熾熱時,資產價格有可能飆升至大幅超過其真正的潛在價值。市場可以為資產衡量價格,但那價值並不一定是正確的。

鬱金香、鐵路、科網股和房地產抵押貸款先後演繹過群體智慧(wisdom of crowds)並不一定明智。持有市值加權指數可能會導致我們持重那些最被高估的股票。上述事件並不頻繁發生,但也不是如許多人以為的百年一遇。投資者不能忽視「效率低」的現象,但亦不應單單因此拒絕市值加權指數。

市值加權對其中兩個歷史悠久的市場回報因子亦有影響。市值相對較小的公司,特別是質量較高那些,歷史上能夠產生跑贏廣泛市場指數的回報。但是根據定義,市場加權指數往往會持輕規模較小的公司,減低它們對整體指數的貢獻。

價值投資者宜另尋好策略

另外,股價下跌能為價值投資者提供重要的訊息。股價下跌代表股票會相對其內在價值變得「便宜」。價值投資者試圖捕捉這種錯誤定價,而這種做法在歷史上亦是能夠提供超額回報的。

當市場集體看淡個別公司的前景而令股價下跌,市值加權策略將相應減持該股票。而價值投資是逆向性的──即專門買入價格下跌的證券,因此難以採用運作上相反的市值加權指數。

那麼,市值加權指數基金到底適合哪些投資者?如果你希望以低成本涉足特定市場,市值加權指數絕對適合。但注意要確保該可投資範圍在地區、行業和股票方面都有廣泛多樣性。

如果你是價值投資者,則可能需要考慮更多:哪些策略能最直接讓你涉足希望持有的資產?你有多希望持有其他因子?這完全取決於你對個別資產的看法。

 

作者為Morningstar ETF分析員Daniel Sotir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