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宏觀分析 | 2017-05-28 05:00

艾西亞(Alicia Garcia Herrero)

一帶一路加強中歐關係

放大圖片

毫無疑問,亞洲需要基建投資。亞洲開發銀行(ADB)調高亞太未來15年的基建需求預測至26萬億美元,即每年1.7萬億美元,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好處在於其旨在解決迫切的基建需求,特別是在運輸和能源方面,但說的永遠比做的簡單,前設是中國將以巨大的財政資源支持項目融資。中國當局曾提出自己對項目投資的估計,數字從1萬億美元開始,僅在5年的時間內達到5萬億美元。

中國提供融資能力有限

中國提供資金的前設建立於資金持續流入中國,外滙儲備幾乎達到4萬億美元和需要多樣化投資,加上經濟蓬勃發展,銀行信貸以雙位數增長,中國的銀行也隨之提高了資產質量。

今天的情況顯然不同,中國經濟放緩,銀行資產負債表受到不良貸款困擾,減少了為提供資金的空間,由於中國的銀行是迄今為止「一帶一路」最大的貸款人(估計國家開發銀行借出1000億美元左右),銀行業的狀況顯得尤其重要,同時,由於大量資本外流,中國已損失近1萬億美元的外滙儲備,這同樣減少了由中國資助不同項目的餘地,尤其是硬貨幣(美元)方面。

一帶一路融資有兩方案

為「一帶一路」融資的第一個方案,同時也是最不可能的選擇,是中國單方面繼續支持所有項目,但硬貨幣和人民幣融資都愈來愈難,其中人民幣自2015年作為國際貨幣的使用佔比一直下降。

第二個選擇是利用中國的海外財政資源。由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債券市場發展相對不成熟,以及中國自身離岸債券市場規模仍然有限,最明顯的做法就是從國際銀行借款。目前全球跨境貸款規模在15萬億美元左右,其中近一半由歐洲銀行借出,整體規模約20%被借到「一帶一路」國家,而歐洲銀行再次成為最大的貸款者。

然而,為了資助未來五年達到5萬億美元的項目,中國的跨境銀行貸款需要增加一半,雖然這種跨國貸款的激增並不是聞所未聞,但真正的瓶頸將是中國外債的迅速增長,將從目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2%的低水平增加至50%以上。

方案一和方案二的組合在於利用多邊開發銀行為「一帶一路」項目提供資金,這意味着融資負擔某程度上可與其他債權人共享,雖然說來非常理想,但問題在於與融資需求相比,這些機構的可用資本非常小。

歐洲主導全球跨境貸款

無論自身銀行體系有多大,中國似乎難以單一依賴銀行為如此巨大的計劃提供資金,而共同融資的主要來源邏輯上就是歐洲,主要因為歐洲在跨境貸款佔主導地位,同時已經是「一帶一路」國家的主要貸款者,問題只在於會否加速發展。

此外,歐盟也有自己的基礎設施融資方案(容克計劃),加上歐盟委員會在2015年底已推出「歐盟與中國連接平台」,旨在確定共同利益的項目,以及歐洲跨國運輸網絡的連接舉措,這一切顯示歐洲能在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中扮演積極角色。

總而言之,「一帶一路」無疑可以支持亞洲基建需求,但中國融資能力多少有限,經濟增長放緩和使用外滙儲備的限制是障礙的例子,中國的銀行是迄今為止最大的貸款人,隱憂是資產負債表受到不良貸款困擾,減少了提供資金的空間,而官方的多邊發展機構的投資佔比依然較小。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跨境貸款人與「一帶一路」國家的主要貸款者,歐洲銀行具備進一步增加貸款的優勢和能力,而歐洲與項目中部分國家之間的地理位置使項目更具吸引力。因此,我們預期「一帶一路」對歐盟將越趨吸引,私人和公共融資將於未來數年增加,使歐洲更接近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