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ETF | 2017-05-18 05:00

Morningstar

組合多因子基金有不同方法

放大圖片

市場首先有單一因子ETF出現。這些ETF針對長線風險調整後回報具吸引力的個別因子。許多投資者逐漸熟悉價值和動量等因素,並學會如何在投資中實踐它們,但仍不太理解如何組合多個單一因子基金。最近,基金公司開始推出了一系列多因子基金,為投資者提供已組合的多個因子。到底這種因子組合基金是否有利投資者?投資者又可否自己動手組合因子?我們可以什麼方法組合因子?本文將逐一解答這些問題。

因子投資亦需要多樣性。個別因子可能會在一段較長時間內跑輸同儕和廣泛市場,因此將相關性低的不同因子組合,可以比以單一因子為重點的基金產生更穩定的風險/回報狀況。這亦有助投資者保持理性。當投資組合表現較穩定,投資者就更有可能捱過個別因子表現欠佳的情況。不過,因子多樣化知易行難,在挑選因子基金時,投資者需要考慮幾個因素:

1. 組合包括哪些因子?
2. 基金如何衡量和建構因子組合?
3. 基金如何分配每個因子的權重?
4. 這些因子如何結合?

一般來說,市場上最大型的多因子ETF都是採用久經驗證的因子,而且以合理標準量度因子。大部分這些基金的指數都對因子配予等權重或靜態權重。市場上亦有少量多因子ETF試圖捕捉因子時機。在基金選擇包括哪些因子、如何定義和配予權重後,下一步就是決定如何組合它們。

不同方法各有利弊

組合因子有兩個主要方法:隔離(混合投資組合)和綜合(混合因子訊號)。採用隔離方法的基金先建構單因子投資組合,並將這些單因子基金結合成投資組合。譬如,Goldman Sachs ActiveBeta U.S. Large Cap Equity ETF(GSLC,在美國上市)就是採用這方法。認同隔離方法的投資者喜歡當中的透明度,而且其追蹤廣泛市場的追蹤誤差較小,投資者不會得到偏離市值加權基準太遠的結果,而且能夠更好地評估每一個因子的貢獻。這種方法的缺點是它可能使基金的因子特性較弱,減低其跑贏大市的潛力。

綜合方法會就股票作出綜合評分,將所有符合目標的因子訊號結合。iShares Edge MSCI Multifactors USA(LRGF,在美國上市)就是採取這種方法的多因子基金。在這種建構方法下,投資組合能更針對性地傾斜於目標因子。不過,這個方法亦有缺點,就是顯著持重個別因子會導致基金相對廣泛市場有較大的追蹤誤差,增加基金長期表現落後的機會。另外,這種建構方式相對隔離方式的透明度較低。

暫難確定哪方式更好

由於這類基金較新,歷史紀錄較短,我們暫時難以確定以哪種方法(隔離或綜合)組合因子是更好的。而且多因子基金在多個層面上都有不同之處,並非只是在組合方法存有差異。例如,GSLC和LRGF的目標因子不完全相同,量度同一因子的方法亦不一樣。LRGF針對小型股溢價,而GSLC則不;GSLC納入低波動性因子,而LRGF則不。這些差異都使我們難以評估採用不同組合方法對基金表現的真正影響。

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我們會嘗試分析隔離方式和綜合方式的表現。

(二之一)

 

作者為Morningstar被動式基金研究分析員Adam McCullou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