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分析 | 2017-05-12 05:00
唐納文(Paul Donovan)
商業信心調查數據在金融市場中頗受重視,也是最為常見的經濟預測指標之一。如果投資者甚至願意付錢給經濟學家來預測這些數據,意味着它們對於金融市場確實非常重要。當前的信心調查數據顯示信心相當高漲,表明經濟活動應該比實際情況更為強勁。但在我看來,這些指標略有誇大之嫌,將漸漸向實際數值靠攏。
5原因令數據出現偏差
1)調查結果並未暗示經濟增長,但常常被如此解讀。媒體對此類調查的報道經常不準確,比如報導稱「意大利製造業擴張」,而實際情況是,對意大利製造業樣本企業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情況較為樂觀。兩件事不能混為一談。
2)願意接受調查受訪者愈來愈少。官方調查問卷的回應樣本數目愈來愈少,這對政府數據統計部門而言是個令人擔憂的趨勢。面對不計其數的電子問卷,受訪者似乎已不勝其煩。這種風險被經濟學家稱為「選擇偏差」。那些仍願意填寫調查問卷的人可能不太具有代表性──只有當人們強烈地想表達對某件事的看法時才會填寫問卷。這就像美國已故喜劇演員Groucho Marx曾說過的:「我絕不願意加入任何主動給我會員資格的俱樂部」。即使受訪者表面上看似「正常」,但實際上他們填寫問卷調查本身就意味着不太尋常。
3)問卷填寫不夠精確。受訪者通常回答他們想回答的問題,而不是實際被問到的問題。比如採購經理調查中的出口訂單調查,明確要求受訪者提供出口訂單的數量。然而當出現滙率波動時(導致出口數量和金額出現偏離),受訪者常常回答並沒有被問到的出口金額,而不是要求回答的出口數量。這就是為什麼在貨幣貶值時通常會出現出口訂單信心指標走強,但實際出口數據令人失望的原因。
4)調查反應過度。近幾年來,許多調查結果的波動性比它們所追蹤的實體經濟指標的波動性更高(德國是個例外)。媒體影響或許是其中原因,最近幾年有些金融媒體傾向愈來愈聳動。被請求填寫調查問卷時,人們傾向於填寫他們認為應該提供的答案(受媒體輿論導向的影響)。媒體報道愈是聳人聽聞,受訪者的回答也就愈誇大。
5)受訪者可能試圖產生「影響」。由於填寫問卷的人知曉調查結果備受關注,因此他們的回答或許會朝着有可能影響政策結果的方向走。政治偏見也可能發揮重要作用。當奧巴馬醫保法案送到國會表決時,美國小型企業因擔心失業率上升信心指數極為疲軟,小企業主普遍反對該法案。事實上,小型企業的就業人數持續攀升,調查所顯示的悲觀氣氛與實際情況背道而馳。
細節比表面數據有意義
那麼投資者該怎麼辦呢?這確實具有挑戰性。對企業和消費者進行的信心調查非常受到市場歡迎,而且市場會對此作出反應。即使調查結果與實際情況南轅北轍,似乎也並不影響此類調查結果所受到的追捧。因此,短線投資者應該關注調查結果。而對於長線策略投資者來說,過去10年或15年來調查的價值已日漸式微,原因就是上述五大問題日益突出。調查結果或許有助於把握方向,而調查細節往往比表面上的數據更能說明問題,因此策略投資者在解讀這些數據時務必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