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亞洲(日本以外) | 2017-05-03 05:00

艾西亞(Alicia Garcia Herrero)

莫迪經濟大計面臨挑戰

放大圖片

隨着印度執政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在地方選舉中獲勝,以及經過一輪奮力爭取後,終於在去年8月通過修改憲法以推行商品及服務稅,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的改革計劃恢復勢頭。

莫迪在2014年大選時曾許下多個競選承諾,其中有關經濟的計劃包括:1)「印度製造」(Made in India)計劃,旨在提升勞工密集型製造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2)進一步開放市場,吸引外商投資於國內各主要行業;3)擴闊稅基以支持其他政府開支;4)刺激公私營投資;及5)降低非正規經濟的重要性。

綜觀上述5個主要經濟目標,政府已採取若干措施以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簡化稅制及縮減非正規經濟的規模。新的破產法規有助推動加強基建投資,長遠來看,該新法規應有助建立更完善的信貸市場結構,從而減少對銀行貸款的依賴。儘管如此,「宏大」的「印度製造」計劃似乎未能取得進展,該計劃的目標是在2022年之前,把印度製造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提升至25%(2015年為17%)。

自動化發展窒礙「印度製造」

值得關注的問題是,隨着全球邁向自動化生產及人工智能時代,印度現在才開始發展製造業是否為時已晚。

近年,印度放寬對外國直接投資的限制,莫迪也曾表示印度是世界上對外國資本「最開放的經濟體」。事實上,印度在2016年成功吸引高達470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是歷來最高水平。但另一方面,海外生產商(一般規模較大,而且技術較成熟)的廠房(例如汽車)則日趨自動化及採用人工智能,減少製造業的人手需求。顯然,這些較複雜的生產鏈需要能夠適應新科技的高技術員工,因此很難斷言印度能否適應這個趨勢。

短期來說,由於印度甚少簽署相關的自由貿易協定,因此亦未能帶來助益。對於印度來說,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的門檻過高,相信加入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應更為適合。加入由21個成員國組成的亞太自由貿易區,將有利印度與東亞(台灣)和太平洋東岸(例如秘魯、智利、加拿大)的生產網絡和價值鏈進行整合。為免進一步失去出口競爭力,印度顯然需要參與國際貿易,與其他國家相互合作,因在全球貿易模式日趨轉向服務業時,印度要大力推動製造業出口將更加困難。

年輕人口結構利製造業轉型

面對上述種種挑戰,「印度製造」是否注定失敗?誠然,自動化和印度缺乏相關貿易協議確實造成阻礙,但就人口結構來看,由於撫養比率非常低,加上適齡工作人口比例將進一步擴大,預期印度在未來數十年將進入最佳狀態。根據聯合國的數據顯示,這種正面的人口結構發展應可大約持續至2050年適齡工作人口達至高峰為止。

然而,單憑年輕人口優勢並不足以抗衡自動化及人工智能世界。顯然,關鍵在於普及教育及提高教育水平,以提升工人的生產力及應付先進生產線的能力。莫迪在2014年的競選政綱便承諾,增加政府教育開支至佔國內生產總值的6%,但自其就任以來只實現約3%的承諾。

總括而言,我們認為印度的部分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包括外國直接投資、稅務改革及縮減非正規經濟規模。然而,「印度製造」計劃卻未見起色,要實現這個雄圖大計必須採取果斷行動,投資於教育與發展創新。即使印度最終決定把其發展模式再次由製造業轉向服務業,但由於缺乏競爭優勢,故仍需依賴教育來實現。對莫迪來說,教育計劃才是當前急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