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日本以外) | 2017-04-24 15:47
陳敏蘭
經濟周期即投資現實。金融市場上漲、見頂、下跌、觸底,然後重新再來。有時候這個周期持續5至7年,而有時候(比如全球債市長期牛市)上升周期則可長達30多年。對投資者來說,能否根據市場周期來正確布局可能會令投資組合的回報大為不同。
那麼現在我們身處周期何處呢?2017年開局之後,亞洲市場從2月起馬力全開向前衝。今年迄今MSCI亞洲(日本除外)指數已上漲15%,主要受近期全球以及中國經濟數據意外走強、對中美關係趨緊以及美聯儲局立場明顯偏向鷹派的擔憂紓緩的提振。全球宏觀指標普遍看好,亞洲必將受益於全球貿易復甦以及本地區的寬鬆貨幣政策。
很顯然,近期多數經濟數據優於市場預期,但經濟師對於復甦步伐及可持續性的看法依然有差異。我們認為,目前亞洲處於經濟周期的早中期階段,資產價格仍有進一步上漲空間。隨着復甦的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投資者的最佳策略應該是順勢而為。
亞洲經濟仍有擴張潛力
放眼全球,金融市場跟隨有利的消息面起舞:荷蘭議會選舉中民粹主義政黨遭到挫敗,法國大選也可能出現同樣結果,美聯儲局在看好美國及全球經濟前景的背景下加息,特朗普最近不再發表反對中國、反對貿易的言辭。與此同時,宏觀經濟指標大幅走高──美國消費信心指數升至15年來高位,美國小企業景氣指數創43年來新高,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採購經理指數(PMI)位於遠高於盛衰分界線的58,而歐洲各國PMI也升至6年來新高。
亞洲出口增速已從去年第一季的低谷回升,當時出口按年下滑9%,而今年2月則按年增長5%。強勁的外貿趨勢很可能延續至第二季,並使今年全年的出口增長達到10%左右,其中近一半將由出口量增長拉動,另一半則來自生產者價格(PPI)回暖的貢獻。這對於新加坡等高度依賴貿易的開放型經濟體來說尤為重要,今年以來海峽時報指數上漲8%,超過預期,並使新加坡成為亞洲(至少在東協地區)表現最好的股市。
在經濟擴張的有利環境下,投資者將重燃投資熱情。我們認為,從下半年起各項有利條件將陸續到位,已有初步跡象顯示銀行信貸增長復甦、企業獲利能力走強、資本財進口加快。此外,企業實際資金成本下降,銀行資本更加充實,庫存走低,都將進一步助推經濟增長趨勢。
中國作為亞洲經濟的火車頭,在基礎設施投資增長、民間投資復甦、房地產活動大幅升溫的推動下,國內經濟增長前景更趨樂觀。最近瑞銀經濟師對中國2017年經濟增長的預測從6.4%上調至6.7%。雖然房地產行業的可持續性尚存疑,但外部環境看好加之強大的財政政策支持,應會使中國經濟保持活躍。
盈利趨升下吼周期股
周期類股在美國和歐洲基準股指中佔約60%的比重。亞洲的周期股佔比更高,而且主要集中在五大行業:非必需消費品、金融、工業、資訊科技(IT)和材料。周期股在亞洲基準股指中佔80%的比重,獲利佔比更是高達85%。
這種強周期特質在最近幾年拖累了亞洲股市的表現,因獲利增長疲軟、股本回報率(ROE)受壓。而如今,周期股很可能率先反彈。除了貿易飆升、資本支出復甦在望的有利因素以外,再通脹(即經濟增長走強支持下的通脹攀升)情勢將帶動獲利更強勁復甦。亞洲企業獲利增速與名義GDP增速有很強的相關性,今年亞洲名義GDP增幅勢必會加快2個百分點,主要受實際經濟活動走強以及更重要的,生產者價格(PPI)通縮終於結束的提振。
新加坡企業獲利與ROE增速處於轉折點,市場普遍預期2017年每股獲利有望增長6.1%,扭轉過去兩年獲利持續下滑的頹勢。不過,我們在戰術資產配置中對於新加坡股市仍持中性立場,因為亞洲其他市場的獲利復甦趨勢更強,估值也更有利。
看好金融資訊科技材料股
當前,美國利率正常化才剛剛起步,這意味着亞洲商業周期面臨的大環境依然有利。儘管最近表現優異,但亞洲周期股的風險/回報仍具吸引力,原因包括獲利強勢復甦,資產負債表改善,而且相對估值優勢將隨着周期進展而愈益明顯。
綜觀整個亞洲,金融、資訊科技(IT)和材料將是主要受益行業。我們戰術性加碼中國、印度和泰國股市。新加坡的金融、房地產和非必需消費品行業跑贏大市的機會率很高。銀行股方面,尤其是印度、印尼、香港和韓國的銀行股由於估值合理、獲利前景改善,因此風險/回報最佳。而中國股市中,保險股比銀行股更具吸引力,原因在於前者的基本面更佳,估值也更有利。
當然,投資者也必須當心這種上升周期戛然而止的風險。歐洲政治仍可能「向右轉」,而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財政刺激計劃可能令市場大失所望,中美關係也可能再起爭端,這些都可能引發市場震盪,打擊投資者情緒。但排除這些外部風險事件,亞洲周期股在未來12個月必將強勢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