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17-03-27 00:00

新聞點評 高天佑

新CEO百日迷思

放大圖片

特首選舉塵埃落定,香港CEO未來5年將會換人做,儘管未必換路線。西方商界向來流行所謂「新CEO一百日」(CEO's First 100 Days)理論,認為新舵手上任首一百日最為關鍵,決定其任期以至整間公司日後「食粥食飯」。不過哈佛商學院早前研究發現,這類傳統理論當中不少論點純屬「迷思」(myths),切莫一本通書睇到老,有時甚至要反其道而行,才可帶來良好結果。

一、施下馬威

數據顯示,美國商界大企業僅約15% CEO為外部空降,其餘皆來自內部晉升,正如林鄭月娥早於1980年加入港府做AO,自2012年起更擔任「二把手」政務司司長,對於港府這家「公司」應該最為熟悉。但儘管如此,研究者發現,正如傳統理論所建議,絕大部分CEO新上任後仍會急於「施下馬威」,務求令公司內外都覺得自己是「最醒」(smartest)及「全知全能」(omniscient),建立威信,以便日後有效指揮管治。

若這種一貫想法靠得住,那麼林鄭絕不會令人擔心,事關她的形象向來「好打得」,自小已是年年考第一的高材生,擔任政務官多年也出名勤力和高效,被公認為最了解港府這部機器之一人,所以在上任後「施下馬威」輕而易舉。然而研究者發現,大多數憑此建立之權威效果皆不能持久,事關一位CEO「叻」極,也不會對於其公司以及所在市場真的「全知全能」,總有事情需要採納同儕意見,若CEO上任後只顧彰顯自身有多棒,卻忽略了建立良好溝通關係,那麼遇到問題時他恐將放不下「權威」面子尋求意見,同儕們亦可能缺乏渠道或信心向他坦率進言。

特首作為特區行政首長,面對之局面絕對比一家企業CEO複雜得多,更沒可能真的「全知全能」。林鄭之形象早已夠「威」,她上任後與其追求「威上加威」,倒不如略退半步、放軟身段,盡可能做到群策群力。

二、廣聘尖子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CEO上場難免調整管治班子,傳統理論認為「一流CEO(以眼光和器量)禮聘超一流人才,二流CEO(只能)找來三流人才」,這固然絕對沒錯。但研究者發現,不少CEO只顧延聘各個崗位之最頂尖人才,務求「盡攬天下兵器」,卻忽略了新聘用的叻人跟該公司及新團隊是否「夾得來」。相反,不少案例顯示,一些新CEO請回來的人才只屬中上檔次,但有考慮到與團隊合拍性,長遠效果反而更佳。

現任特首班子被抨為「唔多掂」,新聞統籌專員、教育局局長等成員更經常幫倒忙,或多或少成為上司的負累,所以林鄭上任後大換血乃勢所必然。最理想當然是能招攬到各領域最頂尖人才擔任專員、局長等職務,但亦不可忽略團隊合作因素,否則就算請到「阿聰」都冇用。

三、盡快建功

企業股東和社會市民一樣缺乏耐性,新舵手若不能在短期內交出功課,恐怕很快會被柴台,故正如傳統理論建議,很多CEO新上任後都急於快速建功(quick wins)。不過研究發現,這種急進心態一方面很易導致「有頭威冇尾陣」,二來也容易犯錯而帶來反效果,所謂欲速則不達。

林鄭作為低民望特首上任,希望盡快交功課以挽回民心,可以理解,亦並非不可行,然而適宜從一些高勝算、低風險、少爭議之「小恩小惠」着手;同時乘着今年7月1日回歸廿周年,中央大員訪港期間國家估計會「送大禮」,有助增加好感。相反像一些「大壇嘢」,例如政改、土地政策、教育改革等,則要有耐性地「成熟一項推出一項」,以免臨陣甩轆、好事變壞事。

四、搣甩2.0

最頂尖企業之原任CEO離職,絕少是像曼聯前領隊費爵爺般在高峰期榮休,多數是因做得不夠好、或者持份者需要新鮮感而黯然離開。所以新人接棒後,往往急於擺脫前任遺留之陰霾,務求證明「我不是2.0」(I'm-not-the-other-guy)。不過研究發現,很多CEO過於着重「我不是2.0」,忽略了真正審視自己的處境、條件和強項,沒法確立「我是1.0」,導致自身定位模糊;有時甚至會過猶不及,把前任之德政也推翻,嬰兒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林鄭之競選策略最初確有失誤,未能及早跟民望超低之現任特首的形象和路線保持距離,弄至「CY2.0」標籤深入民心,直接拖累自己的民望,所以她在選戰後期已急欲洗甩此一印象。在情在理,這種努力在她上任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應該繼續保持,但同時不宜對之過度迷戀,以致忽略了打造「林鄭1.0」這個招牌。另方面,現任特首其實也有一些政策大方向正確,例如增加房屋供應、重視科技創新等,林鄭何妨光明正大延續並發揚之。

高天佑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