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外匯 | 2012-10-05 06:00

滙展雄濤 葉劍雄

量寬對貨幣影響各異

不知不覺外匯市場已邁進了一個新的紀元,以往當「利差交易」橫行於外匯市場時,在低通脹的環境裡,高利息政策自然令貨幣走強,相反亦然。對於股票市場的影響,則視乎該國的經濟所處的經濟循環,經濟復蘇時是有利好的影響,因為經濟表現強勁,但在循環尾段時,高息能摧毀股票市場。在債券市場就要觀察該貨幣之利率曲線的不同形態,利率政策對外匯影響就一目瞭然。但時至今日,全球各國均採取低息甚至零息政策,量化寬鬆政策對不同貨幣有不同演繹,反而對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均有良好的刺激。

首先對美元而言,量化有雙重的負面影響。傳統思維上,寬鬆貨幣政策增加了美元供應,自然令美元走弱;然而更重要的是,美國的寬鬆政策令投資市場的「冒險」情緒升溫,從而推低美元。正如美聯儲局主席貝南奇所言:量化的影響之一,在於投資組合之重組,因為央行購入了較低風險的資產,驅使私營投資者轉為投資風險較高的資產,從而推高資產價格,令風險較高的外幣做好。

尤其是在歐洲央行公布「買債計劃」(Outright Market Transaction )之後,美聯儲局的第三期量化寬鬆,更加強了市場「冒險」投資意欲,令具有「避險」功能的美元進一步轉弱。雖然有投資者關注到美國面臨「財政懸崖」的問題,美元可能喪失避險功能,不過其後果也正正是推低美元的另一種可能性。

至於歐羅方面,量化寬鬆卻是對歐羅有利,因為措施能減低歐羅在違約和歐羅區分裂上的風險。追溯歐洲央行在2011年12月首次推出「長期再融資操作」時,提供了4890億歐羅3年期低息資金予各銀行,曾令歐羅短暫回落。但踏入2012年,因歐羅區邊緣國家債息飆升,歐洲央行在2月再推出第二輪的「長期再融資操作」,令債息回落,歐羅也從1.26低位上升到接近1.35水平。

央行提供的資金,紓緩了銀行的資金緊拙情況,更重要的是,歐羅區各國,不能仿效美國或英國開動「印鈔機」,不能以合理之孳息率融資的情況下,違約、債息飆升、債券被拋售,以致拖累歐羅下跌的風險大增。只有歐洲央行願意採用「非傳統措施」,推行買債計劃,才能降低上述風險。加上,買債計劃的資金會在市場「沖銷」,不會增大央行之資產負債表,貶低歐羅價值,故量化於歐羅而言,是利好的措施。

日本方面,不少人相信量化措施會把日圓推低,但從9月19日,日本央行出乎市場意料之外,加大資產購買計劃10萬億日圓,曾經短暫地令美元兌日圓從78.30上升到79.20,但不到一日的時間,日圓又重拾升勢,美元更下跌到77.45水平。我們相信央行購買日本國債,只會令投資者將資金從債市轉向當地股市,資金外流誘因不大,反而股票市場興旺,吸引外來資金投資,多於資金外流。日本各樣金融政策反映,最有效推低日圓的措施,是令市場相信央行會打擊通縮,令通脹達到中長期目標1%。所以量化措施在日圓方面,是傾向於輕微對日圓有利。

最後再談一談英鎊,量化的影響基本上是不大的。根據英倫銀行發表《英國的量化寬鬆政策:設計、操作和影響》2011年第三季報告指出,英鎊的匯率指數為貶值4%,但長期而言,英鎊升值了1%。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英國政府早已厲行緊縮政策去減低赤字,獲得市場認同,加上英倫銀行提供寬鬆條件,去消弭經濟嚴重下滑風險,故英鎊在歐債肆虐時曾一度成為投資者的避風港。所以英鎊的表現,往往介於歐羅和美元之間,量化對匯率的影響,也可以說是似有若無了。

綜合言之,外匯已進入了一個新境界,簡單地推斷量化寬鬆措施對各種貨幣的影響已行不通,定要加上當地經濟情況,以及各國財政措施等幾方面的配合,才能準確預測市場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