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宏觀分析 | 2017-01-18 05:00

謝貫能

比特幣教訓 人行亡羊補牢

放大圖片

2017年第一個星期,中國投資者把比特幣價格推至歷史高位8995元人民幣;但很快驚慌而散,價格由高位暴瀉30%。作為一種加密電子貨幣,比特幣價格漲升走勢,與人民幣自從2016年初以來的貶值軌跡,竟恰恰同步。這令人有一個印象,比特幣有可能被用作資本外流的轉移資產工具。

熟悉比特幣的投資者駁斥此論調。加密電子貨幣的最大賣點是「匿名」,但在中國購買比特幣必須使用銀行賬戶,根本沒有匿名性可言!即使有人能夠用人民幣轉換比特幣而不留紀錄痕跡,但全球比特幣市場只有150億美元,相對中國過去兩年外滙儲備下跌近1萬億美元的規模,也不過是滄海一粟,更無可能造成大規模的人民幣資產轉移。

圖:比特幣價格與人民幣滙價走勢

資料來源:《金融時報》

 

暴漲暴跌因缺乏監管

比特幣價格暴漲暴跌,更大原因是缺乏監管。與其他國家無異,中國把比特幣列為商品而非貨幣,以致所有監管機構並未有對它加以留意。市場參與者承認他們與人民銀行有定期溝通,但政府思維能否追趕比特幣急速發展,這卻是後話。事實是,全球比特幣交易有98%來自中國,而且中國公司是全球最大比特幣持有人!

正如所有投資一樣,風險胃納是基本及現實的一環。當比特幣價格上升,投資者為求更高回報而採用孖展槓桿,如此一來,原本已經非常波動的比特幣市場便火上添油,升勢更為瘋狂。

孖展借貸交易添風險

在市場上升時,槓桿作用驚人,反之亦然。站在交易平台的立場,為了帶動交易量,賺取更多交易費用,它們當然樂見投資者抵押持倉,再而借貸買入更多比特幣。但是,當市場暴跌時,投資者只有兩個選擇:一是止蝕離場,二是追加保證金;更甚的是,當大量交易湧現,以致比特幣交易平台過於擠塞無法登錄,這些平台最終會平掉槓桿倉位,導致大量投資者蒙受損失。

如果及早對這些產品和交易平台收緊監管,或者可以避免近期暴露的隱患問題。過去一段時間,內地數以百計P2P借貸平台倒閉,早已造成大量小投資者慘重損失,監管機構好應該汲取教訓。事實上,當比特幣開始出現孖展借貸交易時,警鐘早已響起。

有一件事情,在監管範圍上,中國監管機構可以向香港借鑑。八達通在香港以銀行身份註冊,受到金管局監管,因為八達通卡本身與銀行存款賬戶並無異。在香港監管機構眼中,即使是很細的金額,也會以極嚴肅的態度看待;更何況現在我們講的是一些押注比特幣豪賭的資金。

上周四,在人民銀行約談和「非正式指引」下,佔據中國比特幣98%交易的三大平台,將無限期地暫停孖展貸款服務。這舉措可能擠走大量瘋狂泡沫,但亦會建立更加穩定的市場。說到底,亡羊補牢,未為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