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宏觀分析 | 2016-11-23 05:00

Tim Condon

特朗普勝選 亞洲策略調整

放大圖片

美國總統大選落幕,特朗普確定入主白宮,帶領美股走勢強勁上揚。金融、醫療保健和工業板塊升幅尤其強勁,主要由於投資者就特朗普主張廢除《多德─法蘭克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和奧巴馬醫改方案,以及大量增加基礎建設,而為有關行業的公司重新定價所致。其中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影響觸發了自2013年「削減量寬恐慌」(Taper Tantrum)後最大規模的美債拋售潮。

特朗普主張放寬金融管制,當中,廢除《多德—法蘭克法案》,以及取替奧巴馬醫改法案,都是由共和黨控制的國會視為需要優先處理的事項,相信通過政策將會萬無一失。然而,特朗普提倡加大基建力度開支,則很有可能受到掣肘。在美國,相關開支撥款是由國會審批,並非由總統決定。在基建開支以外,特朗普還要在軍事、退伍軍人政策、邊境安全、福利改革方面的開支計劃,將要與共和黨妥協。

可能成為第二位朗奴・列根

未來政策方向的不確定性將會令資產重新定價,以抵禦可能出現的極端結果。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有可能成為第二位朗奴・列根(Ronald Reagan)。列根總統在任時所推行由供應主導的經濟政策,促使美股步入長達20年的牛市。當下,特朗普主張的政綱亦是由供應主導,基本因素向好,縱然美國國債和固定收益資產被拋售,卻有足夠空間支持美股和美元上漲。

美股上揚和美元轉強將對美國以外的市場構成不同影響。日本是其中一個極端例子:日圓走軟有利於道瓊斯指數上升,造就日經指數表現突出。然而,對於資產以港元計價的外國投資者,應注意日圓貶值導致其購買力下降。

新興市場為另一極端:在貨幣貶值及對沖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市場預期將會觸發外國投資者拋售相關資產。新興市場的本土投資者亦有可能加入拋售資產,例如印尼市場,當地通脹率長久以來居高不下而且非常波動,難以預測通脹所帶來的影響。

與中國未必會出現貿易戰爭

貿易政策是特朗普競選綱領中另一項重要議題,其中有兩大最受關注的事項:提出廢除《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AFTA),和把中國列為滙率操縱國並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45%的關稅。當加拿大總理杜魯多和墨西哥外長馬謝烏先後表示,對NAFTA的談判持開放態度後,似乎已為《交易的藝術》的作者──候任總統特朗普,打開方便之門,讓廢除NAFTA留有餘地。

侯任總統特朗普多方面向中國施壓和作出威脅,導致離岸人民幣兌美元較在岸市場較大幅貶值。特朗普擁有權力向中國進口商品徵收45%關稅,然而,就如我們對NAFTA所作的預測一樣,他已表明對中國的關稅威脅只是在談判期間秉持的公開立場,可見談判結果未必會導致貿易戰爭。

至於特朗普將中國列為貨幣操縱國,大有可能只是引人注目的「噱頭」,實際執行需要國會助其一臂之力。根據法律,一個國家必須符合3項條件才會被列入貨幣操縱國,包括雙邊貿易順差龐大、經常賬盈餘超過國內生產總值 3%,以及單方面持續干預外滙市場。然而,在財政部最新公布的半年期報告中,並沒有點名任何國家為貨幣操縱國;只把中國、日本、韓國、台灣、德國和瑞士列入觀察名單。隨着共和黨一舉拿下參眾兩院控制權,特朗普及內閣或可藉此順利修改並通過法例,把中國及其他貿易夥伴列入貨幣操縱國名單之中。

較早前的文章曾提及,在歐洲央行結束推行量化寬鬆措施下,德國政府債券面臨價格調整,將是明年市場波動的其中一個因素。除此以外,投資者還需注意亞洲貨幣被低估將令政治局勢緊張,或會引發新一輪亞洲貨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