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方案 | 2016-08-17 05:00
施博宏(Paul A. Smith)
通脹其實是物價上升導致貨幣購買力下降的現象,一般以消費物價指數的按年變動作為指標。根據政府統計署公布的數據,過去3年,本港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的每年升幅徘徊於3%至4.4%之間。反觀薪酬趨勢,儘管2015年12月的平均工資率按年上升4.2%,但扣除消費物價變動的因素後,實質平均工資率的升幅僅得1.5%。
假設未來25年的每年平均通脹率為4%,那麼今天你可以用5萬元買到的商品或服務,25年後你便要支付超過13萬元(這還未計及成本上漲導致加價的因素)。即使每年通脹僅為2%,相同價格在25年後仍會增加至8萬元。
節衣縮食未必可抗通脹
大家當然希望退休後能維持現有的生活質素,但面對通脹壓力,單靠每月儲起部分薪金,恐怕難以如願。或許你會認為節衣縮食便可以對抗通脹,但退休後突如其來的開支,如家人應急、醫療費用等往往會令你措手不及。再者,就算你努力改變消費習慣及控制開支,也逃不過物價飛漲。
想應付通脹,就要在如何運用儲蓄及投資兩方面多下功夫,在這零息年代單把現金存於銀行儲蓄,風險雖然低但回報未必足以應付通脹,因此預留現金應急之餘,亦可考慮一些定時定息的儲蓄或投資計劃。不少香港人都喜歡置業,買樓的確有助抵抗通脹及帶來長期收入,不過近年樓價高企,昂貴的首期並非人人都負擔得來,大家亦須留意加息周期的重臨或對樓市帶來下調壓力。
作多元化投資分散風險
另外,可作多元化投資以便分散風險,不妨將投資組合中的一部分,分散於可以對抗通脹的投資,例如是具備增長潛力的股票或債券等。值得一提的是,消費物價指數未必足以反映所有範疇的通脹情況。舉個例說,醫療通脹的幅度往往較消費物價指數更高,在此情況下,通過投保醫療保障計劃或是對抗醫療通脹的方法之一。
為免退休後大失預算,現在就要先計算退休後的實際購買力,然後制定全面的計劃,考慮理想的退休生活方式,例如是否希望定期旅遊或鑽研某項嗜好,同時也要考慮退休後的生活開支及通脹。認清自己對退休生活的預期及所需的開支後,便可與理財顧問一同制定投資計劃,以配合各項退休目標,順利戰勝通脹,真正做到退而不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