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ETF | 2013-02-07 05:00

蔡俊傑

亞洲ETF市場 雙月回顧 - 1

本月最為重要的市埸發展,莫過於中國證監會主席提出可進一步擴大QFII、RQFII和QDII規模。我們預期此舉有助進一步推動ETF市場發展。市場表現方面,亞洲及英美市場於一月升勢持續。

主要市場表現

中國股票市場在2012年尾強勁反彈(於12月,滬深300上升17.9%,上證指數上升14.6%),令區內主要指全年表現回復正數。2012年亞洲區主要指數中,香港恒生指數及日本日經平均指數以22.9%的升幅奪魁,位居之後為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升幅為19.7%。

回顧2013年1月,亞洲及英美市場升勢持續,有約4-7%的升幅(南韓則跌2%)。亞洲貨幣兌美元普遍下跌。貴金屬方面,鉑金升幅最為顯著,繼2012年上升13%後於一月再升9.5%,白銀升6.9%,而黃金則微升0.4%。

經濟及市場要聞

中國證監會提出可進一步擴大QFII、RQFII及QDII規模

在2013年1月15日於香港召開的亞洲金融論壇中,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正研究革新及進一步擴大QFII、RQFII及QDII規模(QDII即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1 新一代的QFII、RQFII及QDII可讓個人投資者參與(目前這些計劃僅限機構投資者);
2 現在QFII和RQFII的投資總額僅佔A股總市值的1.5%-1.6%(合共3,760億港元)—該規模可以擴大9至10倍。

儘管這些擴展計劃實施詳情及具體時間表尚未落實,我們認為這是中國政府進一步開放資本市場的重要里程。

央行再「 出招」

•美國聯儲局啟動QE4(有些稱為QE3.5):2012年12月12日,美國聯儲局再宣布新一輪的量化寬鬆政策 (或稱QE),每月購買400億美元的按揭證券及450億美元的長期國債。

•日本央行再三擴大寬鬆政策:2012年12月20日,日本央行將其原有的66萬億日圓資產購買計劃提高至76萬億,同時維持25萬億信用貸款計劃計劃不變,令資產購買計劃總額達101萬億(折合1.19萬億美元)。這是繼9月及10月各增加10萬億日圓後再次擴大資產購買計劃規模。另外於2013年1月11日,日本政府公布了另一輪10.3萬億日圓(折合1,160億美元)的財政刺激政策,該政府估算此輪刺激可以提高GDP 2%並創造60萬個就業職位。

•日本央行提高通脹目標並宣布2014年的開放式資產購買計劃。2013年1月23日,日本央行宣布當前購買計劃於2013年底到期後,央行將從2014年1月開始實施無上限資產購買計劃,每月購買13萬億日圓的資產。與此同時,日本央行將通脹目標從目前的1%調高到2%。

•印度減息、降低現金儲備率、降低預期GDP: 2013年1月29日,印度儲備銀行(RBI)下調基準利率25個點子,由8.0%降至7.75%。另外將於2013年2月9日下調現金儲備率(CRR)25個點子,由4.25%降至4%。印度央行準備金率下調,將會為銀行系統注入大約1800億盧比的流動性。與此同時,央行再次下調2012-13年度的GDP預期,從2012年10月預期的5.8%下調到5.5%。

印度上調黃金稅,由目前的4%上調至6%

據《金融時報》報道,印度政府宣布自2013年1月21日起上調黃金進口稅,從目前的4%上調至6%。媒體猜測是次提高稅收旨在抑制當地黃金需求。世界黃金協會(World Gold Council)數據顯示,印度黃金需求量佔全球總需求的20%以上。

韓國2012年GDP增長為2.0% 低於目標

韓國央行公布第四季度和2012年度的GDP預估值。2012年韓國GDP增長為2.0%,低於韓國央行在2012年10月預期的2.4%,亦低於2011年的3.6%。央行的聲明指出由於國內需求及出口的下降導致製造業增長急劇下跌(由2011年的7.2%下降至2012年的2.2%)。

中國通脹回升,2012年GDP增長7.8%

通脹自2012年10月創下兩年半低位的1.7%後,通脹已續漸回升至11月的2.0%及12月的2.5%。

中國2012年的GDP增長為7.8%,高於政府之前所定的7.5%目標。雖然該增長為10年最慢的一年,第四季GDP已見回升,為連續7個季度的首次反彈,由2012年第三季GDP同期增長7.4%,反彈至第四季的7.9%。

新加坡金融顧問行業檢討小組報告

在2012年3月時,我們提及到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推出對金融顧問行業的檢討。2013年1月16日,MAS發表了關於金融顧問行業檢討(FAIR)小組的報告(可參閱MAS的Monetary Policy Statement and Speeches)。該報告揭示了一個我們認為有趣的現象:

「8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不會為金融建議付費。因此一個純粹收取顧問費的模式(fee-only model)可能令新加坡人得不到足夠的顧問服務或令保額不足。況且顧問費亦不一定低於佣金,消費者最終可能付出更多的費用。」

基於這些數據,新加坡要如英國和澳洲一樣採用純粹收取顧問費方式來提供金融顧問服務似乎還有一段很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