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ETF | 2013-02-19 05:00

陳玉冰

低成交ETF 並非無流通量

本人發現大部分香港上市的ETF成交額都相對疏落,成交較活躍的ETF只集中於當中數隻分別追蹤恒指及A50的ETF,那麼,投資其他ETF豈不是好難甩身?要掟貨都無人要?

新春過後,投資者紛紛返回股票市場揾蛇年大財,個股的成交量、大市的成交量再次受到關注。投資者少不免會將同一套成交量準則套於ETF身上。

本港的ETF發展已踏入第14個年頭,截至2012年12月底,本港的上市ETF數目已增長至104隻,每年均有遞增趨勢。然而,參考各項ETF的每日成交額 (Daily Turnover),投資者可發現成交量往往只集中於當中數隻以追蹤恒生指數及國內A股市場的ETF。翻查港交所數據,2012年全年所累積的每日平均成交金額總額為28.83億港元,當中兩項以追蹤中國A50指數為目標的ETF佔16.27億港元,而追蹤恒生指數為目標的盈富基金佔4.53億港元。可見,首3隻成交金額最大的ETF已佔整體成交金額超逾7成。至於其餘的ETF就錄得數千萬、數百萬、數十萬甚至乎零平均每日成交額。在作出ETF投資時,投資者少不免會把買賣正股的標準投射到ETF身上,因此,成交額(Turnover) 往往是大部分股民選股時的重要考慮因素。

投資者對成交額的考慮是可以理解的,大眾普遍認為成交額高的股份往住會引伸出更佳的流通量(Liquidity)。這代表該正股正全城熱炒,流通量高、有買有賣、交投活躍、甚至容易甩身。而這個成交量的數據就顯示在各個股票報價系統上,一目了然。所以每當投資者看到部分ETF的成交疏落,都即時減低投資意慾,擔心其低成交額會令流通量受影響,屆時想沽貨都難。關於這點,我們有必要去加以補充,消除大家對ETF成交額的誤解。

從交易運作結構流程去看,ETF與個股交易最大的分別為:(一) 當ETF上市後,交易渠道存在着一級及二級的買賣市場;(二)「參與証券商 (Participating Dealer, PD)」、「莊家 (Market Maker)」及「ETF發行商」的鐵三角關係。

先談ETF的交易平台。大部分小投資者都可透過港交所這個二級市場自由買賣ETF,運作跟個股買賣無異。至於大戶及機構投資者,由於投資金額龐大,港交所這個二級市場的ETF貨量就未必能滿足所需購入的股數,又或者股價有機會越掃越高,增加投資成本;故此,它們都會透過ETF運作中獨有的一級市場,經PD進行單位增設 (Creation) 或贖回 (Redemption) 。從這層面去看,這項動作往往會引伸出大數額的單位數目,而經PD進行的總成交額只會在交易完成後才會反映在二級市場上的已發行基金單位數目上。因此,對一眾股民來說,可以話有時「做咗大deal都未知」。

至於ETF運作中的「鐵三角關係」就正好解釋投資者所擔心的低成交導致低流通量問題。莊家的重要角色主要負責維持ETF的流通,負責開價、報價,旨在讓投資者能夠即時買賣,減少受低量成交,甚至乎零成交影響。再者,莊家在ETF買賣差價或回應時間等,都受到交易所的監管,故不能隨意將ETF價格舞高弄低。這點跟個股買賣分別最大,在一般個股買賣過程中,投資者只能透過市場對該個股的供求而得到買賣價,倘若,該個股在市場「無價無市」,投資者就只有得個「坐」字,被動地去等一秒轉機。從這層面出發,ETF在市場流通上的安排相比起一般個股較靈活。

可見,ETF運作架構中的兩大角色,參與交易商及莊家完全有別於一般個股的買賣操作,這些額外的運作功能都有助ETF在市場上享有更靈活的成交量及流通量安排,務求令投資者更容易進行買賣。面對ETF,投資者應運用新的檢視模式去衡量其價值,亦應持有開放的態度對它重新了解,繼而恰當地對ETF作出運用。

最後,筆者謹祝各讀者、投資者蛇年亨通行大運,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恭喜!恭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