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16-06-04 00:00

教研陣地 李廸文

談同理心(二)

孔子之後尚有一句話:「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我所理解的,是指在生存、死亡貧苦的巨大壓力下,不要說慈悲,就連同理心也可以變得極度貧乏而做盡壞事,但我們因此可以說那些人「天生」欠缺人性嗎?我不認同,我傾向相信「人皆有佛性」,人皆有同理心的潛在能力,只是可以因為環境不足以誘發此天生能力而已。 教育要孕育的人性,誠然不是「飲食男女」意義上的「人性」,而是同理心,並引導學生推而廣之,有了同理心的基礎,才可令人不作惡,繼而惠及社群。要注意的是,教育目的上的同理心不純粹是一個理論意義上的概念,更是一個關乎實踐、習慣、心態的活生生的概念。這看起來容易,但在現時以考試為重、崇尚工具理性(借用霍韜晦先生的用法 ...

(節錄)全文共97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