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16-05-20 00:00

教育講論 黃潔貞

操練文化下的學習心態

放大圖片

學童自殺成風,早已有跡可尋。2011年,香港的小四學生參與「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PIRLS),在49個參與國家及地區中,閱讀能力獨佔鰲頭,風光一時,可是「閱讀興趣」排名39、「閱讀動機」排名45、「對自己閱讀能力的信心」排名44、「投入閱讀的課堂」排名42。小四的學童與其他地區的小孩相比,嚴重缺乏學習動機,惶然沒有學習自信,卓越成績背後,是怎麼樣的學習心態?憑什麼可以持續及維繫學習的動機?

討厭學習,對自己沒有信心,未能好好的喜歡自己,不就是埋下了讓孩子對自己的存在感到困惑而容易輕生的種子麼?

日前在一輛公共巴士的上層,聽到坐在我前座的一對母女對話。

媽媽連串地發問說︰「5+5+3是多少?」、「7+2+3又是多少?」小女孩分別回答13、12,可是聲音沒有一絲愉悅,盡是無奈及厭煩。

之後媽媽再問︰「20要數數,是5個一數,4個一數,還是10個一數?」我正奇怪要問這幹嗎?小女孩答︰「10」,媽媽聽到即說:「對了。」我好納悶:為什麼只有一個答案?理據在哪?

驚惶失措的學習

接着媽媽繼續說︰「你都會了,再問一些深一些的。水果店昨天賣出了5個蘋果,今天比昨天多賣出了5個,兩天共賣出多少蘋果?小女孩說:「10」,媽媽則說:「錯,多聽一次。」小女孩多聽了一次,並答:「今天不就是賣出了10個嗎?」但媽媽回答是錯。媽媽忍不住解釋一下是兩天合計,小女孩終於明白過來。「啊,是15。」看來小女孩不是不會,只是急於回答,才沒有好好地把問題聽完。

十來分鐘的車程,不住的你考我答,沒有閒話家常,小女孩不禁哀哀求饒:「媽媽,我答對了,不要再考我了。」媽媽卻說:「答對?剛才的一題答了三次才答對!未夠快!還要多做幾題。」我心想:小女孩連續多次專注思考,很有毅力啊!為什麼對她的思考過程沒有一點讚賞,只以「對錯」及「快慢」去挫折她呢?學習的歷程中,找到答案重要還是學會怎樣思考重要?

到站了,我看到小孩的臉孔,原來才不過5歲左右,她架起了眼鏡,一臉愁容的緊隨着一臉不悅的母親下車去。

這就是我們香港的小孩——不停的「被考」,不停的「被操練」。課堂上,老師難得好好的聆聽、觀察他們,教他們掌握思考方向、學習竅門。悟性高的,在課堂內及課後的練習中,或能悟到一些規律,稍減學習負荷;資質一般或稍弱的,可就在不知所以然的情況下,在標準答案前屢戰屢敗,自信心也就一點一點的磨蝕。曾在電視上看過一些報道:孩子不斷的勤做TSA的練習,可是到了小二,還不會串「Pink」這英文字。有練習,沒學習,這就是我們的「教育」?

急求答案的學習

最近跟一些補習老師閒聊,才得知很多私人補習老師都失業了。原來私人補習要耗時解題,耗時讓學生嘗試學習,家長不耐煩孩子總是不能把功課快快做完,還是將孩子送進補習社省事——大夥兒做答案訂正,功課交回老師手中就有100分了。私人補習老師說:孩子的功課是做完了,得滿分了,可是孩子對學習的內容,其實仍是一片渾沌,懵然無知。

學習只是令人疲憊地做練習,何時方休?看不到學習的意義,沒有成就感,沒有快樂,看不到自己的成長……

本港小四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分在過去10年持續上升,而名次也由2001年排名僅14,至2006年躍升至第2,到2011年榮登榜首。不過「閱讀興趣」等情意指標都排近榜尾。「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也有近似發現,本港15歲學生在數學能力、科學能力及閱讀能力的排名,歷屆均在首10名內,然而,學者何瑞珠教授在2004年的研究報告指出,本港學生的「努力與毅力」及「自我效能感」(對自己學習能力的看法),在全球的排名是倒數第3。

我們只是關注孩子的成績,可是成績是孩子學習的成就表現?還是操練的結果?一紙成績單當真能代表掌握語文能力、 閱讀能力?全球冠軍的代價要是換來討厭學習、討厭看書,值得嗎?孩子們身心俱疲,情緒困擾,我們真是看不到?還是假裝看不到?

撰文:黃潔貞_香港教育學院卓越教學發展中心客席講師

 

教育版徵稿

《信報》教育版誠徵來稿。學校校長、老師可投稿「校長開壇」、「教研陣地」,文章約為800字;學生可投稿「貼堂」、「學生樂園」,畫作需要撰寫100字介紹,而文章約為800字;至於各教育界資深人士可投稿「教育講論」,文章約為1200字。來稿請註明有關投稿欄目、聯絡方法,以及所屬學校或教育機構,並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本報有最終採用權。

 

家長常把孩子放在「被考」之中,每當孩子答錯答案,就加以斥責,這樣只會打沉孩子的自信。

孩子童年不應只有學習,適當的遊戲絕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