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16-05-18 00:00

生命通識 劉天賜

鬧都

這是不滿情緒高漲的年代,這是少許都不能包容的年代,這是稍不如意便肆意發聲、發老脾的年代。

究竟出了什麼錯?這蕞爾小島上發生了什麼「病」?

有些朋友不幸罹患了狂躁症,亦是如此。只因為一種隱形的壓抑,心底無法消弭,也不能紓緩。累積下來的日日加深,並且「利疊利,息疊息」,複利率地加添上去,愈壓愈實,像頑石一般,不能亦不易化解。

有時,像古代的河流一般,被群山擁抱,水積在大山谷之中,沒有出處,這種向下流動的力量,愈來愈強大,到了一個臨界點,找到一個「缺口」,水流便向這個「缺口」報到,如億馬奔騰,衝向缺口,衝出阻礙,一瀉千里,直流而下,無可抵撞。

這種天然現象,其洶湧澎湃無比,勢不可擋,任憑齊天大聖爺也無法頂得住的。人們不禁要問:香港人的所謂壓力,從何而來?過去,小漁村,轉口港,工商業四小龍年代, 並不見壓力如此巨大的。

回憶一下,只要看看香港百年前的老照片,中上環、維港、尖沙咀、跑馬地……都是「寂靜地帶」(那時有交通標誌告示牌大字寫明「寂靜地帶」,汽車不可在這些地帶響號)。證明,殖民地香港保持地方寂靜的,「不准喧嘩」警告語(今從大陸文化叫「溫馨提示」)亦常常見到。靜的城市氣氛令到居民心境平和,即使心中有氣,也能以靜「消氣」了。環境靜,心靜,都市必然呈現和諧氣氛,不致產生暴躁、火滾、青筋暴現,動粗,殺氣騰騰!此時也,只有街市最嘈!

古今中外,靜能生祥。是故,衙門(法庭,官邸)、大小廟宇、宗教地方,皇宮、學校任何一處,圖書館、西餐廳,殯儀館,以至藝術展覽地方,都要人們保持肅靜。幼時家教、校教、社教皆注重教導孩子懂得「自律肅靜」的規矩呀!這是自律的訓練。

為什麼近十年間,香港成為一個嘈吵得要命的城市?連傳統上非靜不可的地方及地帶,變成了墟場?

很明顯,因為現在整個香港,便是一個市集大墟啦!記否耶穌大哥亦有發老脾的時候,進入了希伯來人的聖殿,居然充滿了市儈叫賣聲,討價還價,叫囂引客。凡此充滿銅臭,追逐蠅頭小利,以及名利聲色權氣之地,必定大聲夾耳聾!這是「壓力」所使焉。利之所在,自然爆發貪婪之心,動了真氣。君不見舊時的股票、金銀等交易市場,入場者都喊破喉嚨,爭先恐後嗎(看《大時代》可見了)?壓力愈大,嗓門愈喊破,這些人,就不能靜。

引申,心有不甘,或者被欺負,忍氣吞聲已忍無可忍了,只好吶喊(魯迅名著)!為何香港人在回歸後,愈來愈心有不甘?愈來愈要吶喊呢?

這是香港社會變遷的巨大「病徵」, 怎會愈來愈嘈?真的是「鬧事」!吵鬧之都,鬧事之都,胡鬧之都!